近期,关于外企裁员甚至撤离中国的消息频见报端,从欧美到日韩,众多跨国企业都在中国市场做出了收缩动作,曾经工作过的苏州市近5年外企员工数量减少了32.5万人!曾经被视为“高薪”、“稳定”和“体面”的外企光环正在迅速消退,职场人对外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在不断降低。
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外企究竟怎么了?根据波士顿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在过去十年增长了近三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人均工资是2000年的13倍,是1990年的56倍!高昂的成本压力让不少传统制造模式的外企难以维系原有的盈利水平。
劳动力红利消失后,外企留在中国的唯一理由就是市场,中国已经从增长最快、利润最多的市场,变成了合规成本最高、决策流程最复杂、赚钱最难、风险最大的市场。
本土企业的崛起也给外企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本土企业的研发速度比外资企业快了18个月。这种技术差距的拉大直接导致外企在电动化设备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方面逐渐失去竞争力。
我很幸运,遇上了外企的黄金时代,市场快速增长,产品和品牌的巨大优势,身着精致的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到世界各地开会。有三年时间我每周一乘飞机到公司上班,住在五星级酒店,拿着高额出差补贴,周五再乘飞机与家人团聚。那时我就在想:外企凭什么有这么好的待遇?
很多人把外企这些年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本土企业的“内卷”和价格战,其实背后原因很多。
首先是外企竞争力下降。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黑灯工厂,无人仓库,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经赶上外资品牌,产品性价比更是取得领先,中国客户也不再迷信外资品牌的光环,他们产品和配件的高溢价饱受客户诟病。
2006年沃尔沃建筑设备收购了山东临工70%的股份,近期临工集团以60亿元回购了这些股份。19年来,山东临工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12年才成立的临工重机2024年营收已高达162.7亿元,在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跃升第31位,同在中国市场外资企业为什么一路下滑呢?
外企的创新能力不足。这些年外企鲜有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在数字化和AI转型方面反应很慢,外企员工普遍担心犯错误而砸了饭碗。与之相反,本土企业迅速捕捉到新兴市场的商机(如电商、直播带货、电动化和智能控制等),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外企。
人才竞争的失衡加剧了外企的困境。很多外企仍然将英语水平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无形中错失了许多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土企业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许多在外企工作的高端人才开始回流到本土企业。据猎头行业统计,2025年上半年,从外企跳槽到本土创新企业的高管人数同比增长了42%。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让不少外资企业对长期投资中国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不能灵活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些外企终将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立足之地。
总的来说,外企面临的困境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外企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正在消失,决策流程太长,在高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是致命的短板。未来要想继续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资企业需要在本土化战略、技术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调整和变革。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转载时未经作者同意不得随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