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从工程机械到汽车,再到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市场的格局,也为“中国制造”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正制约着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服务和备件供应体系。
本文将分析这个短板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突破这一瓶颈。
中国市场特点 vs 海外市场痛点
中国市场里存在着大量的“蚂蚁”(即背包客、备件店和修理厂)和“兔子”(即零件供应商),他们承担了大量的保外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价格便宜、服务及时、备件现货。主机厂80%以上的保外客户都流失了,所以将“蚂蚁”和“兔子”视为后市场竞争对手,想方设法斩尽杀绝,结果却越杀越多。
主机厂应该感谢“蚂蚁”和“兔子”,他们是主机厂服务的补充,没有他们很多用户都活不到今天。“蚂蚁”和“兔子”越来越多,不仅说明用户需要他们,而且证明主机厂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可惜,海外市场没有“蚂蚁”和“兔子”,无法弥补主机厂和代理商服务网络的缺陷,也让中国品牌海外服务和备件供应体系的短板更加明显。
中国制造给全世界留下的印象非常一致:价格实惠、美观漂亮、配置丰富。但是海外用户的抱怨也出奇的相同:备件太难,服务太差,这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中国企业必须补齐海外服务与备件供应这个短板,才能更进一步。
海外市场不可忽视的短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迅速扩张。以工程机械为例,2017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中国企业出口占比不到15%,2024年这一比例普遍超过了50%,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已经赶上外资品牌,产品性价比更是取得领先,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
然而,在售后服务和备件供应体系的建设上中国品牌相对滞后,而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是海外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例如,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及时性,直接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和投资回报。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中,欧美品牌的服务满意度普遍高于中国品牌,由于服务网络覆盖不足,中国企业往往难以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备件供应,导致客户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印象。
一些中企的出海策略是“先把设备卖出去再说”,由于海外没有“蚂蚁”和“兔子”,一旦企业服务响应不及时,必然影响客户满意度。
2007年,某中国品牌的设备出口到巴西,客户不得不由于一个部件故障等待几个月,结果备件运到却装不上,因为型号做了改进,可备件手册没有更新。中国品牌产品更新快,图册更新和维护却严重滞后,设备上的零件经常与图册不符。国内供应商更换频繁,有时甚至因供应商退出无法提供备件。
很多中企也意识到海外备件供应的重要性,却低估了其解决难度,以为建个备件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某中国品牌为了开拓欧洲市场,在当地备件中心放了几百万欧元库存,可用户需要的备件还经常缺货,不得不加急从国内空运,多年之后积压了大量备件库存只能报废处理。
海外备件交货期长,意味着库存更大,设备型号杂、数量少,缺货情况更加严重,中国品牌在海外都面临相同的痛点:无论放多少库存总是缺货,同时产生大量库存积压,似乎用户需求故意在与库存玩“捉迷藏”。
如何突破服务与备件供应的瓶颈?
1. 构建本地化服务网络
建立本地化服务团队是海外市场提升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的关键。与当地合作伙伴成立服务中心,招聘并培训本地技术人才,逐步完善服务网络的覆盖。当然,也可以扶持中国服务商出海,通过数字化工具(如远程诊断系统)来弥补地理距离带来的限制。
2. 优化备件供应体系
为了提高备件现货率,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备件库存管理系统,包括:
对需求进行预测,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
与物流公司合作,缩短跨国运输周期;
在重点市场建立区域中心库,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3. 海外服务模式创新
海外服务半径大、成本高,必须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才能应对海外服务的挑战。
提升服务网点密度成本太高,不可取;
产品采取模块化设计,增加备件通用性,减少品种;
售后服务中零件只换不修,奖励客户自助服务;
视频指导帮助客户更换备件,在索赔上给与支持。
简单来说,就是用备件现货率换取服务及时性,给自助服务更宽松的索赔政策,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跨越,中国企业必须重视服务和备件管理“软实力”的提升,补齐短板,否则打下的阵地也会丢掉。越南曾经到处都是中国产的摩托车,却由于质量、服务和备件跟不上逐渐退出了越南。
如果说服务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三八线”,备件供应就是守住阵地的“上甘岭”。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转载时未经作者同意不得随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