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不断缩水。近年来,一些外资品牌纷纷以转移供应链、工厂停产、撤离市场等方式调整在华业务......令人唏嘘,更值得人警醒。
近期,HD现代建设机械公司决定对其中国业务进行重大调整,其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将从4月开始停产,将所有生产任务转移到HD现代集团旗下HDHyundai Infracore的烟台工厂(艾奇蒂现代迪万伦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实现集团层面的资源整合与成本节约。
究竟为何,在中国市场深耕已久的外资品牌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业绩承压,外资品牌频频离场
近年来,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波动、高利率抑制投资、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多家外资品牌企业营收或净利润的下滑。
卡特彼勒:2024年全年销售额和收入为648亿美元,同比下降3%。
日立建机:2024财年前三季度(4月1日-12月31日)调整后营业利润1044.88亿日元(约合50.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5.0%。
约翰迪尔:2024年实现净销售额与营收总额517.16亿美元,同比下滑约16%,全年实现净利润7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30%。
加藤:2025年3月期第三季度(2024年4月至12月)销售额为368.15亿日元,同比下降8.8%。
凯斯纽荷兰:2024年业绩显著承压,综合收入同比下降20.0%,净利润腰斩至12.59亿美元。
HD现代工程机械:2024年全年销售额为34381亿韩元(约合172.9亿人民币),中国销售额仅有2116亿韩元(约合10.6亿人民币),所占份额为6%。
多数企业的业绩下滑反映出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而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近几年可谓屡屡“碰壁”,多家外资品牌针对中国市场都已开始战略调整。
四年前,约翰迪尔便宣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逐步停止在中国的工程机械整机销售;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则宣布,自2022年12月31日起,停止在中国市场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业务;同一时间,日立建机也进行体制调整,设立新的销售服务公司“日立建机销售(中国)有限公司”;2024年7月12日,加藤(中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解散并清算,基本上等同于退出中国市场......
▍格局生变,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历经2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格局逆转,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欧美系、日系以及韩系等工程机械外资品牌,市场覆盖率、占有率、产品影响力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边缘化。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衰退,离不开三方面因素:
一是国产品牌的崛起。近年来,国产品牌产品品质提升显著,更兼具价格、渠道和服务优势,市占率飙升,持续挤压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二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市场需求锐减,导致外资企业经营困难,业绩承压。
三是外资品牌早期战略不再适应当前形势。中国客户在产品选择上,“性价比”是优先的追求,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对比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优势,外资品牌高价劣势放大,在中国市场的客户群体也随之减少。
可以说,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的强力冲击下,中国市场这偌大的蛋糕,正让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有心无力”。
市场需求不会一成不变,现如今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留给外资品牌的市场正在进一步收紧,当无法置身事外之时,外资品牌需要对中国产能规模进行相应调整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论是完全撤出中国市场还是产能缩减,都是对市场环境合理的商业选择。
▍战略转向,重构未来发展新棋局
在急剧变化的全球经营环境与中国本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外企选择收缩在华业务,聚焦高利润市场,亦或是为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推行“中国+1”策略,将供应链区域化布局以分散风险。
此次调整,HD现代建设机械便是选择了诸如日本小松、日立建机、神钢建机等日系品牌通过调整在华产能和供应链布局、转战后市场等方式,来稳定销售收入和降本。
HD现代建设机械发文称,公司计划集中力量推进生产效率化、强化销售战略及差异化客户服务,具体将通过加强产品阵容、提升客户服务、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生产竞争力等战略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立足中国市场,辐射全球市场,将是在华外资品牌未来发展的机遇。一方面是深耕中国国内市场,企业要以全面本地化的战略思维和行动,响应快速变化、持续升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依托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政策,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生产基地和出口枢纽推进海外市场拓展,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变革,既是外资品牌的“突围之战”,也是本土企业的“登顶之路”。对于外资品牌而言,唯有真正实现“研发本土化、制造区域化、服务数字化”,才能在这场变局中寻求生存空间;而中国企业则需在巩固国内优势的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从“市场份额争夺”转向“全球价值链掌控”。
当开放合作成为共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终将迎来共生共赢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