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的梦想就是造一台盾构机,全是自己造的。”
周骏 中交天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1985年周骏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复旦大学EMBA。
2001年,原本从事港口机械设计的周骏奉命筹建一家贸易公司,从事盾构机等国外装备的采购代理。周骏自此迷上了这种新奇的装备,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8年之后,周骏在国内盾构机行业已经小有名声。这时,中国交建决定集中力量攻关大型盾构机,已人到中年的周骏二话不说,离开贸易公司总经理的岗位,带着20来人从上海来到常熟,在一块农田上从头创业。
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
2010年,中交天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周骏就接到了一个超级任务。中国交建承建的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工程需要两台刀盘直径超过14米的盾构机,当时全球唯一能够制造这种设备的厂商以施工风险高为由,开出了7亿元一台的天价,交货时间也不保证。
中国交建买不起,等不起,决定自己造。
刀盘直径超过12米的盾构机在行业内被称为超大型盾构机,而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自主制造10米以上的盾构机。
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是我国首个复合地质条件下的超大型隧道,是世界上同类隧道中规模最大、距离最长、水压最高、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隧道。
周骏作为盾构机总负责人,面对党旗立下了攻关誓言。他带领团队边建设厂房,边培养员工,边研发技术,边制造设备,几乎天天早上7点上班,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下班。
420个日日夜夜、6700多张设计图纸、10万多个大小零部件,最后汇成了刀盘直径14.93米的中国首台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复合式盾构机之一。下线之日,周骏喜极而泣,亲自命名它为“天和号”。
2011年12月,足有5层楼高、长130米、重4800吨的“天和号”交付使用;2012年4月,“天和号”的“孪生兄弟”“天和一号”交付使用。这两台盾构机的成功研发,共为国家节约支出近8亿元。它们就像两条巨龙,在长江底下用硕大的铁齿钢牙撕咬着岩石、砂土、树木,隆隆掘进。
开掘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就在2013年春节前夕,由于江底塌方,“天和号”的刀盘被不明物体卡住了,隧道掘进被迫停工。这个春节成了周骏有生以来最难熬的日子。
“纬三路再困难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个(不行)的时候,我还是坚信一定能成功。”
顶着如山的压力,周骏和技术团队一连在江底研究了两个月,最终,盾构机技术团队和隧道施工方通力合作,在国际上第一次通过刀盘伸缩技术,让摩天轮一样的刀盘脱离被卡物体,重新转动起来。
2015年6月和7月,纬三路隧道南北两条线先后贯通。2016年1月1日,纬三路隧道以南京扬子江隧道之名正式通车。
(图源南京零距离)
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
2015年,中国交建中标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这是中国交建承接的第一个海外大型公路隧道项目,隧道全长3315米,其中盾构段2450米,隧道主体使用中国规范设计,按照中国标准施工。
(图源名城苏州网)
这一隧道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它的建设,对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孟加拉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有着重要意义。
面对全新的海底地质情况,周骏带领研发团队经过实地勘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门设计,首创了刀盘防结泥饼设计、泥水系统分层逆洗技术、智能防沉降控制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建成了刀盘直径12.12米、总长94米、重2200余吨的超大型盾构机。
(图源名城苏州网)
2018年3月13日,这一“巨龙”在中交天和隆重下线,这是中国出口的第一台超大型盾构机,也是南亚地区使用的最大盾构机。下线仪式上,孟加拉国大桥局总工程师激动地说,“修建隧道是孟加拉国人民多年的梦想”,他相信,隧道建成后,孟加拉国的第一大港吉大港将发展得“和中国的上海一样”。
如今,这台盾构机已经运抵吉大港,基本组装完成。国产超大型盾构机登上国际舞台,第一次闯进了西方盾构机厂商垄断的国际工程领域。
展望
“在周总的字典里没有知难而退。”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光辉说“他带领着团队,把所有的困难,先把目标列出来,然后一步一步地坚持,把这个事做成。对于这种梦想的追求,我觉得是周总,包括我们中交天和成功的主要原因。
翻译曹淼两年多来跟着周骏满世界东奔西跑,他说“周总虽然是个大忙人,但是对青年员工却总是充满关爱。他们出差时,工作之余也会闲聊。周总会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得,帮助年轻人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周骏的盾构机之梦没有尽头,他正朝着新的梦想前进。”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骏说“下一步我们要研发全智能化的,我们叫全智能化的,无人驾驶的盾构机,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因为这可以大大减少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和带来的失误。这样的话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更加安全,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