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经常在网络上浏览各种卡车信息的卡友都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在北美这边见到的重型开车无论是外饰还是内饰都远远好于国内的重型卡车?尤其是像擎天柱那种重型卡车,外形搞得那么酷炫,内饰也是床,椅子,冰箱,小沙发一应俱全,内部空间也非常宽敞。这种高大上的重型卡车在北美十分的普及,为什么国内的卡车就造的相对寒酸多了?
今天满易物流科技就从文化、地理、政策、经济等角度详细的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文化因素
在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美国拥有个性鲜明的卡车文化,这种文化首先受益于美帝石油霸权剪全世界的羊毛的成果,有廉价的石油才能支撑得起卡车的豪。擎天柱也因此成了美帝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
美国卡车改装文化也是北美卡车看起来豪横的重要因素,大量镀铬件的应用、个性化的涂装方案都让美国长头车看起来充满土豪气质。
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环境上,北美东西海岸两线发展,远距离运输需求旺盛,卡车无需过多考虑转弯半径问题,反而怎么在超长的无人区驾驶中打发时间才最重要。
美国的道路情况也和国内大不相同,美国的城市街道宽阔,州际公路非常直且很宽,但国内的很多道路却狭窄的多,蜿蜒的乡间小路也多,卡车必须应对狭窄的街道和狭窄的停车位。
政策因素
国内卡车从顶层政策上就是学习欧洲卡车设计经验的。在欧洲,带有半挂车的卡车的通常标准是最大长度为18.75米(某些国家有一些例外)。为了将货柜的长度达到最长,牵引车头必须尽可能短,缩短牵引车头最好的方法是将驾驶机舱安装在发动机上。而美国就没有这个限制。
其实不止重卡,几乎整个商用车领域(包含卡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的中国法规都是直接引用了欧洲标准,直接翻译过来或者稍作修改。燃油经济性、通过性是首先考虑的内容。外观霸气上档次、内饰舒适有逼格,这些都不是市场最敏感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国内商用车辆的美观性、舒适性与美系、欧系有巨大差异。
另一个原因是速度,国内高速一般的时速限制为100 km / h,但在美国的某些地方,卡车的时速可达129 km / h,甚至137 km / h,这得益于更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更长的轴距。
经济因素
纵观国内的卡车,确实都是内饰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配置可言,这是实情。国内几乎所有的卡车目前还是手动挡,只有极少数的是AMT,甚至有些车为了降低成本,还不带空调。目前乘用车上的常规配置,比如座椅加热,可调空调,后视镜加热等舒适型配置,卡车很少有。更别说智能辅助驾驶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高端配置。
为什么国产乘用车配置越来越高,科技感舒适感越做越好,而这边国产卡车还是很初级状态?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卡车目前作为生产资料的存在,企业或者个人为了追求成本,不愿意够买高级的卡车,从而导致商用车企业没有动力投入成本去提升内饰和高端配置。
对于卡车司机而言,发动机动力是第一重要的,保养成本低,故障少其次,能拉多少货,价钱如何,超载的潜力大不大,都是要考虑的,最后考虑的才是内饰和高级配置。
企业用便宜的卡车来拉货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利润才高,从而使得生产企业产出便宜的商品,在市场上对国内国外获得价格优势。
中美卡车的优缺点
最后,再总结一下不同类型卡车的优缺点:
国产卡优点:短小精悍,操作灵活,转弯半径小
国产卡缺点:维修时必须使用液压缸把驾驶舱向前顶90度角,所以驾驶舱的物品要取出,否则会各种翻滚,所以不适合装马桶和淋浴;另一个缺点是丑,没有美卡那样霸气拉风
美国卡优点:时速可以更快,开的稳,不容易翻车,维修方便,可以像小轿车一样直接掀开引擎盖便可以维修,所以驾驶休息仓布置的可以更完善;美卡在车祸时,对驾驶员的保护更安全,因为驾驶舱前方有缓冲距离。
美国卡缺点:体重大,操作不灵活。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两国卡车形态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目前存在的卡车形态都是符合当下两国国情的。或许我们在未来也会有像美国一样看上去很豪横的卡车,甚至我们也会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卡车文化、设计路线,这些都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