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铁八局二公司工程师冉启贵在成都家中休息,对他来说,这实在难得。作为一名常年到处跑的“铁路人”,一年365天,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各个施工现场。在这个“五一”小长假,伴随着难得的假期,还有一份特殊的礼物,送到了他的手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一线工人到项目管理经理,这条奋斗之路,冉启贵走了23年。作为一个在铁路建设一线埋头工作了20多年的“铁路人”,虽然已经斩获过大大小小各种荣誉,但这个奖章,让他百感交集,一方面,这是对他常年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这名不惑之年的实干者,在采访中朴实地坚持,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铁路人17岁走进施工一线
“我十六七岁入行,都干了20多年铁路(施工)了。”冉启贵今年40岁,20多年前刚刚进入铁路这个庞大体系时,他是一名一线的工人,从工班到项目,从工人到管理,几乎项目上的每一个岗位都做过。
2013年4月,冉启贵在中铁八局二公司渝(重庆)黔(贵州)铁路铺架分部担任经理,参加了一个“硬骨头”项目——团结村车站站改工程。这个几十公里铁路段的工程,沿途涉及了多个乡镇,在施工改造的同时,还不能影响既有线路的运行。除了日常的施工进度推进,冉启贵还有另外一项“看不见”的工作——协调施工涉及的各方关系,保证施工进度,并为工期负责。
蹲点2个月后,团结村车站站改封锁施工任务提前完成,实现了渝(重庆)黔(贵州)铁路西永至白市驿段2014年1月20日顺利开通,同时,为6月30日渝黔货绕重庆枢纽线全线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改造架桥机节省人力超20%
在铁路施工的庞大体系里,除了全面运筹各个节点外,冉启贵为了改进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在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快的效率,也是操碎了心。
2015年11月,冉启贵来到成兰项目部担任项目经理,发现DJ180架桥机施工工艺繁杂,人力物力消耗量过大。能不能改进?如何改进?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也去其他单位参观学习了许多类似的相关经验。
虽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永远是第一要素。为了在改进工艺的同时,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系数,冉启贵邀请了西南交大的相关专家,先对改进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检算分析。“能不能做,风险多大,能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是要先考虑到位,才能谈下一步的。”数据之后,还有实践的门槛,“改造架桥机,还得厂家觉得可行,整个过程是一个多方联动、不停沟通磨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花了冉启贵团队差不多4个月。4个月后,改造后的DJ180架桥机直接和高炮车成功对接,冉启贵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以前这个环节,我们差不多要耗费人力35人,改造后,节约了个8个人的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