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蓝色星球·企业在行动”系列主题纪录片第二季《何以为帆》第四集《制造之光》——走进三一南非产业园,开启一场“制造根基与智造未来”的对话。
在G20的“非洲时刻”,《何以为帆》非洲篇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特别支持,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与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出品,以中非合作为核心叙事主线,讲述中非人民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用影像探寻中非命运共同体“何以为帆”的答案。
南非产业园
G20时刻的“中国速度”与本地化实践
在约翰内斯堡,一座占地约3万平米的产业园正拔地而起。这个集制造、物流与人才中心于一体的南非产业园承接着三一在非洲实现本地化制造的关键一步。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阿诺,是项目的对外联络专员,正流利地用中文与中方基建工程师曾祥顺沟通。“当我翻译文件时,我发现中国的设计和南非的设计并不一样。”阿诺说道。一张图纸,两种规范,在无数次答疑、调整与确认中,共同勾勒出属于未来的轮廓。

“他系统地学习过建筑专业的专有名词,所以翻译准确度非常高。”曾祥顺这样评价他的搭档。

阿诺对此深感自豪:“我的工作虽然看似微小,但它证明了按照我们本地规范,产业园项目能在南非顺利落地。我很开心,也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主机中心
世界级标准与非洲人才的成长
“交付前检查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在主机中心,机械工程师西布西索·恩卡宾德正对一台即将交付的新机做最后确认。
五年前,他还是个对工程机械一无所知的大学毕业生。他通过三一的学徒培训获得了更多专业认证,已成长为技术娴熟的骨干力量。“这些设备将用于修建桥梁、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助力非洲各地的工程……我们所做的检查是为了保障操作员的安全,确保机器顺利推进项目进行。”

主机中心运营经理薛步飞评价他:“年轻,但经验丰富。”在这里,全球统一标准与本地化需求深度融合,本地工程师们不仅能完成机械装配与检修,还参与设备的个性化调试与工况适配。

在距离约翰内斯堡100多公里之外的道路施工处,当地客户雷尼尔·范德里斯特深有体会:“这些机器操作便捷、设计合理,操作员能轻松上手。大约每运行250小时,服务团队就会上门做一次常规检查,确保设备没有任何故障。无论大小问题,他们都能迅速解决。”

配件中心
从“配件到达”到“信任到达”
“如果仓库有货,客户下单后一小时就能来取。”梁栋管理的是三一在南部非洲最大的配件中心仓库。这里本地满足率高达90%,形成跨越南部非洲的服务网络,让配件从约翰内斯堡直抵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

高效的背后,是本地团队与中国系统的协同发展。发货部负责人姆布勒洛·登格几乎从零开始学起:“我现在用的所有系统都是在三一学会的,大多数系统界面是中文的。”

与三一合作了16年的代理商约翰内斯·迈尔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效率:“三一在滕比萨有一个配件仓库,离我们大约30分钟车程。如果接到我们没有现货的订单,下单后派司机去取,两小时内就能送到。”

每一次准时交付,都在巩固信任。这个南部非洲最大的配件中心如同一台驱动本地运营与服务能力的引擎,交织着无数非洲伙伴的成长轨迹,共同编织着双方共赢的命运纽带。
技能培训与新能源
面向非洲未来的“智造课堂”
“我们每个星期都会有培训。”三一南非服务支持部部长叶贻福介绍道。培训中心里,来自不同岗位的学员正热烈讨论。
威廉·戴塞尔在课堂中收获良多:“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培训,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产品以及机器的运行方式,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客户和其他技术人员。”
“手把手”传授,让许多非洲青年实现蜕变。不仅让西布西索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也改变了配件中心叉车操作员莎莎·莫迪克的职业轨迹:“因为我之前对这个行业并不熟悉,中国同事并不严厉,而是循序渐进地教我们,他们真的挺好。”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技术正在南非落地——新能源培训课程持续推进,产业园里的光伏板闪耀在阳光之下,三一电动重卡完成了在非洲的首批交付,更多电动挖机、矿卡、起重机将在未来投入应用......中国智造的绿色底色,正悄然融入非洲的发展图景。

“这不仅仅是一座普通建筑,”阿诺说,“它代表一个转折点,助力非洲绿色清洁发展。”

从第一台中国工程机械踏上非洲这片热土,到如今产业园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与非洲机遇相连,将先进的技术标准与完善的产业链融入本地,这道跨越山海的智造之光,正与非洲大地的勃勃生机相互交融,共同推动这片大陆向着现代化、绿色化的未来稳步迈进。

来源:湖南国际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