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2026-2030年)的航向已经锚定,这股宏观政策的东风,正吹向工程机械这片既积淀深厚又活力奔涌的产业海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行业如何乘势而上,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路径已然清晰。
“十四五”回顾:关键转型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受基建投资加码和设备以旧换新政策利好,近年来行业实现恢复性增长,2024年累计销售工程机械主要产品163.75万台,同比增长7.81%;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95.0万台,同比增长12.26%,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这一期间,行业呈现出三大亮眼特征:
一是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广度”走向“深度”,成效显著;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聚效应与龙头引领作用凸显;三是“三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高端化成果突出,智能化升级显著,绿色转型进展突破,新质生产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十五五”展望:将行业引向何方?
“十五五”规划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列为核心任务,明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转型。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工程推进的核心支撑,在政策部署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宏观政策精准调控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十五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健康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推动因素包括:
内生需求:设备更新与产业升级共振。一方面,行业固有的8~10年设备更新周期已然来临,将催生大规模的存量设备替换需求;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正推动产品技术范式革命,双重动力叠加,市场空间广阔。
超级工程:注入强劲市场牵引力。总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启动,有效拉动内需。据预测,仅此一项就将带来超过1800亿元的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驱动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
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赋能。智能控制、环境感知、无人操作、机群协同等应用加速落地,驱动行业向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绿色化升级转型。
企业蓝图:彰显发展信心
面对国家“十五五”规划带来的机遇和2030年营收目标的宏伟蓝图,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从多个维度积极布局,并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徐工提出到2030年公司规模将在千亿基础上再翻一番,国际化收入占比达60%以上;
柳工提出2030年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的战略规划目标;
山东临工以“五年再造一个新临工”为战略目标,规划到2030年将实现海外收入385亿元以上;
临工重机在第一届全球客户节上发布2030年500亿元战略目标。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支撑,成为工程机械企业敢定“高目标”的底气,这些目标也并非孤立的企业愿景,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全球进阶的路径。
首先是技术创新,聚焦“卡脖子”领域,构建联合攻关体系,推动智能装备研发与“黑灯工厂”建设;其次是产业链升级,推进核心零部件、材料与软件国产化替代,构建“龙头+专精特新”协同生态,提升供应链韧性;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深化“全球化+本地化”布局。
下一个五年
工程机械行业的进阶之路清晰可见:以技术创新筑牢核心优势,以生态协同破解发展瓶颈,以国际化开拓增量空间;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
当工程机械各企业的2030目标逐一落地,中国工程机械或将真正实现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的跨越,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