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产业格局剧烈变化的当下,企业出海已不再只是“走出去”的表象,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检验场。劈波斩浪,唯创新者与远见者胜,即日起,产经周刊将推出《经开力量,浪涌全球》系列报道,聚焦长沙经开区企业全球化实践,深入剖析其在国际市场上创造的竞争力样本,探寻经开企业出海的基因密码。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三一全球化征程蹄疾步稳
近日,一场充满印尼风情的庆典在三一印尼工厂举行。这不仅是为了庆祝工厂投产三周年的里程碑,更是一次特别的“家属开放日”,让本地员工家属亲眼见证亲人工作的智能化产线,感受“三一印尼制造”的崛起力量。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三年后,这里已是累计生产超2000台设备、产品辐射欧美高端市场的海外“灯塔工厂”。
印尼工厂的成功,只是三一全球化版图上一个鲜活的缩影。从东南亚的热土到非洲的矿山,从欧洲的展会到美洲的市场,三一的“国际范”越来越足,如今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110个国家的第一品牌。
“三步走”战略
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模式的深刻蝶变
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总裁唐修国表示,回顾三一的出海历程,一条清晰的“结硬寨、打呆仗”式的战略脉络浮出水面,即“出海、立足、共赢”的全球化三部曲。
“出海”核心是依托全球化的零部件供应链,将高品质的中国装备推向世界。这是胆识与品质的较量。在这一时期,三一不仅通过常规贸易打开了通路,更通过两次国际救援,在全球舞台上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2010年,智利矿难救援现场,三一履带起重机精准无误地完成了“地心营救”的关键吊装任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可靠;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中,三一66米泵车临危受命,成功为反应堆降温,避免了更大灾难的发生。这两次“要么一次成功,要么二次伤害”的极限考验,三一都交出了完美答卷,为其全球品牌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第一步是产品力的证明,那么第二步则是体系力的构建。三一深知,简单的产品贸易无法建立真正的护城河。为此,集团在美国、德国、巴西、印尼等地相继布局研发和制造基地,特别是2012年对德国“大象”普茨迈斯特的收购,更是成为中德制造业“龙象共舞”的经典案例。通过本地化的研发、制造、供应链和人才体系,三一不仅为当地创造了税收和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不同市场的特殊工况和法规进行适应性开发,让产品真正“接地气”。位于印尼的工厂,仅用三年时间便从零起步,发展成为累计生产超2000台设备、产品辐射欧美高端市场的“灯塔工厂”,正是三一“立足”战略的生动实践。
从单纯的装备制造商向工业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三一不再仅仅是向海外市场“授人以鱼”(提供产品),而是致力于“授人以渔”(输出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深度参与东道国的产业发展。这种从单一价值链环节向全产业链生态的延伸,构成了三一全球化最核心的竞争力。
模式创新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价值重构
如果说“三步走”战略是三一全球化的宏观路线图,那么深刻的模式创新,则是驱动其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强大引擎。近年来,三一敏锐地将触角从传统的工程机械领域,延伸至新能源等更广阔的赛道,并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重构了与全球客户的合作关系。
三一硅能的出海故事,是这一价值重构的最佳范例。在非洲,许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正推行矿石深加工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在当地完成冶炼才能出口,这导致矿企用电负荷激增。然而,当地电网普遍脆弱且电价高昂,稳定、经济的电力供应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缺口,三一没有选择简单地销售发电设备,而是依托其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深厚客户网络和技术实力,创造性地推出了“光储柴一体化”微电网解决方案。以赞比亚瑞达矿业基地的微电网项目为例,一期工程每年即可为客户节省超过2000万元的电力成本,降本效果高达50%。
更具革命性的是其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了解决当地业主面临的资金难题,三一硅能探索出“EPC+F”(设计采购施工+融资协助)模式,联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业主提供长达3年的还款周期,极大地缓解了客户的资金压力。此外,三一还推出了“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即由三一直接投资建设微电网电站,通过与客户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来回收成本。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实现了“零前期投入”,只需按需支付电费,便可获得稳定绿色的电力。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从一次性的产品贸易,升级为长期的服务合作与价值共创。通过输出一整套包含技术、资金、运营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三一不仅带动了自身全产业链的出海,更深度嵌入了东道国的能源转型和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本土深耕
以技术创新和文化融合赢得全球信赖
在全球化的征程中,行得远、走得稳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扎根于本土市场,赢得当地客户与社会的信赖。在各大国际顶级展会上,人们看到的三一,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品牌”,而是一个深度融合全球智慧的“世界品牌”。
在2025德国宝马展上,三一联合普茨迈斯特以较上届翻倍的展位面积高调亮相,展出的66台全新装备中,无论是专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制的1吨最小微挖,还是引领行业变革的纯电履带起重机,都体现了其对本土化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其背后,是三一覆盖全球的协同研发体系和“Make in Internet”(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理念的有力支撑。通过输出“灯塔工厂”模式,三一在保留中国制造核心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了全球资源。
技术上的硬实力,还需要文化上的软联结来巩固。三一始终坚持“集团主导、本地经营、服务先行”的原则,大力推进运营团队的本地化。目前,其海外销售和服务人员的本地化率已高达70%。这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合,建立起了跨越国界的信任与情感纽带。
从“三步走”的战略定力,到“生态出海”的模式创新,再到“本土深耕”的精耕细作,三一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故事,为长沙经开区乃至中国制造业的出海企业提供了一份厚重的样本。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模式、技术与文化的深刻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