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到“暖春”,工程机械行业拐点渐行渐近,内需回暖,出口稳增,内外兼顾下,工程机械企业要利润、要增长并不容易。
4月底,多家国内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山推股份等相继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总体而言,2025Q1整体盈利能力较2024年有所改善,多家企业实现营利双增,亮点纷呈!
▍内外需共振,9家企业营利双增
今年一季度,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走高,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以挖掘机为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1-3月共销售挖掘机61372台,同比增长22.8%;其中国内销售36562台,同比增长38.3%;出口销售24810台,同比增长5.49%,超市场预期。
一季度销售表现亮眼,主要系:
内需上政策端持续发力。得益于“机器替人”、农村建设、水利矿山等“去地产化”需求,基建端利好政策持续,同时根据挖机8年左右寿命推算行业已进入更新周期,在政策拉动及更新周期启动双重利好下,内需持续回暖,成为推动挖掘机销量走高的主要动力。
出口市场稳中有进。海外市场呈现区域分化特征,整体外部需求环境优于去年,出口依然是支撑业绩的关键力量。据2024年报披露数据,工程机械主机厂中三一、柳工、中联、山推国外毛利润占比分别为68.74%、58.12%、58.49%、71.10%。目前,多数龙头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或超过50%,海外对主机厂利润贡献很大,随着一季度挖机出口同比继续向上,对各主机厂业绩端形成积极影响。
一季度挖机高景气增长,在规模效应带动下,工程机械公司业绩释放预期较强。就统计的13家企业来看,9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其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50%。
▍Q1业绩解读,龙头企业亮点纷呈
三一重工
Q1业绩:营收210.49亿元,同比增长19.18%;归母净利润24.71亿元,同比增长56.4%;扣非归母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7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4.1亿元,同比增长0.8%。
亮点解读:作为挖机龙头,三一重工2024年挖掘机械收入占比约39%,充分受益于2025Q1挖机内销复苏和出口增长,展现出较强的业绩弹性;在销售走高基础上,在整机行业企业中(图1),三一重工以24.71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公司盈利能力加速提升,主要系收入增长及费用率下降影响;资本运作层面动作频频,发布员工持股计划、股份回购、拟发行港股,彰显发展信心。
徐工机械
Q1业绩:营收268.15亿元,同比增长10.92%;归母净利润20.22亿元,同比增长26.37%;扣非归母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增长36.8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8.3亿元,同比增长257%。
亮点解读:从营收情况看,徐工以268.15亿元位居整机企业(图1)榜首,经过近年改革与调整,公司高质量发展业态已初见成效,其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于全球化市场渗透与新兴业务扩张的双重驱动。
中联重科
Q1业绩:营收121.17亿元,同比增长2.92%;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53.98%;扣非归母净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12%;经营性现金流7.40亿元,同比增长140.96%。
亮点解读:业绩增长主要系海外业务增长,一季度中联重科境外收入65.68亿元,同比增长15.17%,境外收入占比达到54.20%,境外收入中出口收入同比增长20%;随着海外业务扩张,国内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企稳向上,土方机械内需筑底复苏,2025年整体业绩有望高速增长。
柳工
Q1业绩:营收91.5亿元,同比增长15.2%;归母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2%;扣非归母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34%。
亮点解读:作为国内土方机械核心企业,2025Q1柳工国内土方&非土方工程机械产品表现优异,市占率稳步提升;非洲、印尼、中亚等海外新兴市场持续发力,国际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净利率同比稳步提升,显示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正进入上升通道。
山推股份
Q1业绩:营收33.01亿元,同比增长2.86%;归母净利润2.73亿元,同比增长13.63%;扣非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28.9%;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68亿元,同比下降350.2%。
亮点解读:作为国内推土机龙头,公司推土机业务销售稳健,市占率稳居行业领先,新产品线如挖掘机、装载机等布局持续推进,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支撑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增长;同时,随着公司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与海外市场持续拓展,盈利质量进一步增强。
当下,国内需求的持续性、海外市场在高基数和贸易摩擦下的韧性、以及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对利润率的侵蚀,这些都构成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2025Q1主要龙头企业的营收增速升降不一,但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印证了工程机械行业正迈入复苏周期。
展望全年,在政策红利、周期复苏和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工程机械行业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各企业需进一步强化全球化布局、深化技术创新,同时警惕潜在风险,方能在新一轮行业上行周期中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