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业,终一生,是最理想的职业状态。加入东风的42年,正是刘建农不断修正、逐步向理想靠近的过程。这位原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新产品试制首席技师,用各种普通设备代替进口数控设备,创新工艺,攻克技术难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刘建农
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虽然实现的过程会很难,但用心去做就不难,只要从“心”开始,努力行动,定会走向不凡。
还能更好,练就过硬本领
1970年,我从四川德阳下乡回到家后,进?哈尔滨第二重型机械厂,从事镗工工作,跟着师父做学徒。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累,每天工作都是3班倒,日复一日,不是在厂里,就是在去厂里的路上。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个,可我要做最勤奋的那一个。工作需要时去学习是最快的,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晚上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去上夜校,学习机械加工知识和技能。如今想起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我无怨无悔。
师父对我的要求严格到“苛刻”。他始终教导我:“干活就要干好干精!”很多时候明明达到了合格标准,他却坚持“还能更好”,让我重新返工。
记得有一次,师父要求我磨刀,要磨到好用才算过关。但一把刀具我反反复复磨了10多次,都没有达到师父的要求。也正是这种反复的磨练,造就了我过硬的本领。
3年里,我和时间赛跑,每天第一个走进车间,最后一个出来。不懂,就虚心向师父请教;实践能力不足,就反复在车间练习。慢慢的,工作经验也在无形中一次次积累。
1974年,我随父母一起支援二汽建设。由于之前的工作基础,我被分配到东风专用设备厂大修一车间,做了一名镗工,一干就是7年。当时,十堰的条件很差,住的是干打垒,但我对工作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与之前学徒经历不同的是,东风专用设备厂万能性质的机械加工,对于技能要求更全面,必须具备工装夹辅具设计、看图纸、磨刀、特殊零件检测等方面的技能,独立完成一系列操作任务。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订阅了《机械工人》和《机械工艺师》两本杂志,从书本上学知识,与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升,我迅速蜕变,不仅有了强大的自信和底气,工作也更加游刃有余。
敢于破解难题,成就名工名匠
由于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发展需要,新产品试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镗工方面又是我的特长。1981年,我被特招到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试制部,进行新产品试制。我的技术水平在这里得到了更大发挥。
1987年,EQ6110柴油发动机“六大件”新产品进?试制阶段。因为从来没有接过这样的大项目,领导心里犯难,于是张榜求贤,看谁来承担缸体任务。心里虽然有压力,但是好强的我主动请缨接下,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大项目。
EQ6110柴油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技术含量很高,精度要求也高,一个缸体上有几百个孔,这对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常常晚上睡不着觉,考虑怎么解决难题。凭借经验和理论基础,我在前期做好准备工作,设计了很多夹具、辅具,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顺利完成试制,这也让我在车间迅速“走红”。
30多年扎根一线,我积累了丰富的镗工经验,从一线工人到生产现场技术指导,我一直要求自己“脑勤”,遇到问题多思考、多钻研,做问题的“终结者”。
2003年,东风公司独立自主开发设计的4H高压共轨发动机的试制,同样是“难啃的骨头”。但咱是干这个的,我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几个项目负责人,先去实地考察毛坯的质量,把毛坯运回来后,进行设计工装、设计刀辅具、设计检具、探讨测量方法等工艺准备工作,制定了一份2000多字的工艺标准,将以什么做基准、怎么凿正、用什么机床、用什么工具测量、用什么夹具刀具,都一一列举出来,为后续生产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实用性,生产设计各种工装夹具、辅具、检具等,最终攻克了难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3年,全新dCi11发动机由我们试制,其轮毂上的行星齿轮中的压痕是关键技术点。技术交到我这里,秉持着“做问题终结者”的理念,我主动担下重任,查资料、实地考察、多方测量比较,最终设计的夹具将6个行星齿轮上下一次铆压成型,成功解决难题。
“敢于破解难题,勇于创新”,是我毕生的追求。纵使过程心酸苦楚,我依旧坦然面对。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鼓励着我,是每一次攻克难题后的喜悦、艰辛探究后的幸福,让我享受其中。
倾囊相授,做好技术传承
做好传承,技术才有价值。在我看来,真正“卡脖子”的问题是人才的缺失。在dCi11发动机试制过程中,车间引进了6台数控加工机,工效大大提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硬件条件起来了,可没有人,再好的设备也无法运转,于是我着手进行青工培训。
先到学校挑选尖子生,以“寒门选贵子”为原则,挑选能沉下心来肯吃苦的孩子,制定“9年培训计划”。最初的几个月,我教他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劳模精神,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再通过三个3年进行系统学习。
第一个3年,让他们从每个工种系统的学习开始,多工种操作,做到一专多能;第二个3年,巩固技术,学会独立操作,磨练技术,将产品干好干精;第三个3年,将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能独立设计各种工装夹具、辅具等。通过这9年的系统学习,达到技师的水平。
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我的6个徒弟,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达到技师水平,而我在通往技师这条路上,足足用了22年的时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更多的是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在我们车间,王大伟、鲍浩浩等一批技工迅速成长起来。30多个人中,高级技师13人、技师10人,所占比例高达近80%。成就他们,让身为师傅的我无比自豪。
“一人万步,不如万人一步”,作为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传帮带的带头人之一,传绝技、带高徒,为企业发展带出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我最大的成就。
研发青年说
“刘建农是我的老师。他秉承匠心育人、技艺传承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培育了一大批高技能水平的人才。
传承工匠精神,坚守品质匠心。作为青年技师,我将继续系统学习多工种、多岗位操作技能知识,苦练基本功,将技术干好干精,搞创新、解难题,逐步实现一专多能,达到高级技师水平。”——王大伟,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试制部机械加工主任技师
“刘建农技能大师在46年的职业生涯中,为公司新品试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技术创新方面凝聚了榜样力量。他完成各类技术成果60余项,获国家专利10项,为培养一专多能试制人才,他编写了45万字的培训教材,打造了一套适合青年人快速成长的培训模式,并制定了“三·三制9年培训计划”,培养了大批复合型技能人才。
我将以刘老为榜样,从自身做起,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精益求精、克难奋进,以工匠之心铸工匠之魂,在技能报国的理想追求中塑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罗向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试制部机械加工主任技师
“专于职、勤于工、敬于业,刘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工匠精神的责任与使命,展现着东风工匠的情怀与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东风青年,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长本领技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那样,‘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向上战略融入每一次操作、每一次试制。”——李华龙,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试制部责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