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在长春经历2个月的疫情封控
顺利复工复产后
三公司“筑诚一号”
在长春地铁6号线成功贯通
前进大街南站~南湖中街站盾构区间
标志着三公司在东北地区首台盾构机
实现双线贯通,圆满完成使命
比合同工期提前了22天
作为连接城市南部的东西向填充线,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建成后,将串联西部新城、南部新城和净月高新区,有效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经济的整体性和流动性,推动城乡经济增长,为建设长春市“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奠定强有力的交通基础。
轨道交通6号线全长29.7公里,是长春轨道交通建设第三期工程中线路最长的一条,共设车站 22 座。中建二局承接03标一工区,负责前进大街站(不含)~南湖中街站(含)~南部新城西站(含),线路全长1.299千米,共计2站2区间。
攻坚克难
地下掘进1048米
在1048米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遭遇了“傲娇”地层的“刁难”。自始发井开始,上部地层均为粉质黏土层,项目技术团队将施工现场条件与施工技术充分结合,制定合理施工参数,及时跟进过程施工掘进参数。在刀盘背部设计 4 根主动搅拌棒,前盾隔板设计2根被动搅拌棒,提高土仓内渣土的流动性,定时检查刀具磨损情况,对地面沉降实施动态监测。
通过临近结构盾构施工过程变形调控研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的临近建筑盾构施工三维模型,模拟现场掘进,计算得到地表横向沉降槽和沉降时程曲线,通过有无地表建筑条件下进行对比,得到最优方案,顺利穿越多处敏感建筑物。
为确保盾构始发端围岩自稳,防止地下水流失、开挖面坍塌,项目施工人员将始发、接收端头长度加固8米、盾构隧道结构上下左右每侧宽度各加固3米,在端头加固范围外侧及中部布置3口降水井。加固完成后,进行钻孔取芯试验,检测出的加固区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渗透系数各方向均小于10-7/cm/s,符合安全施工要求。
匠心建造
取得四项专利
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项目成立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领头人的“蔡吉泉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截止目前,该工作室解决了隧道开挖、桩基工程、有限空间吊装等难题,取得了一种桩基后注浆钢筋笼管道构造、一种永久钢管立柱连接结构、一种便携式液压钢筋调直工具、一种汽车吊吊装千斤顶托架等四个实用新型专利。QC成果“提高地铁装配车站拼装精度”被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评为一类成果。工作室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了地铁装配式拼装车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南部新城西站创新采用了“明挖顺作法+局部盖挖逆作法+预制拼装法”组合式施工法,这也是全国首例。
这套“组合拳”在实际施工中,预制拼装法施工法能实现加快施工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成本,盖挖逆作法能实现大幅缩减地铁施工的占道时间,减少封路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党建赋能
筑就“十首胜”
项目始终坚持“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建证”品牌工地,自进场以来,始终秉持“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劲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全线施工进度“十首胜”。
面对疫情,项目坚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一方面狠抓疫情防控,筑牢坚固安全防线。项目部实行项目区域封闭管理,关闭项目部出入口,安排专人监管,禁止人员随意流动。在施工现场党员、共青团员第一时间聚集起来,火速成立防疫消杀小组。组员们牢固树立起“时时防、处处防”的理念,坚持“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无空白”原则,做好个人防护,保证每日至少两次对项目部进行地毯式消杀,发挥了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全力保证生产,施工进度平稳有序。项目部坚决落实长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单位防疫工作部署,从严从紧做好全封闭管理、数字化实时监督,实现了施工进度与安全生产两手抓,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施工的影响,最终提前完成节点目标。“提前储备够材料,疫情到来的时候才不会短缺。”项目经理蔡吉泉在疫情发生前,便提早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储备,在疫情发生导致运输受阻的情况下,依旧能保证施工材料供应充足,为工程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正是这样的一支优秀团队,还分别获得“2021年度市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2021年全市范围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最佳安全教育模范单位”、“2021年度长春市平安工地创建示范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2022年5月30日,在长春轨道交通工程2021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长春地铁6号线项目在48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长春市轨道工程建设2021年度综合评比“优秀施工单位”称号,项目经理蔡吉泉被授予“优秀项目管理者”称号。项目团队连续8个月获得中建股份月度综合考评检查第一名的成绩,连续两年获得标段内年度综合考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