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主体的“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的构建为分布式能源带来发展良机。这在今年上半年已显端倪。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相关数据显示,1-6月,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3.01GW,同比增长13.1%,其中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幅高达72.7%,集中式新增装机则同比下降24.2%。户用新增装机首超集中式,占比达到42%,成为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主要来源。
记者近日从由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的“城市能源转型与分布式新能源论坛”上了解到,今年以来,伴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开发等利好政策的有力推进,不仅推动了分布式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生的微能源网、储能、智慧能源管理,以及电热协同、跨网互济等一系列关乎城市能源转型的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在各类应用场景的落地活跃度亦与日俱增。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分布式能源再次坐上发展“风口”。
鲁浙冀领跑户用光伏新增装机首超集中式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为分布式能源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光伏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的持续攀升,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中,包括户用、工商业在内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高达59%。其中户用光伏占比最多,为49%,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占比为14%。
“这是近几年来,户用新增光伏装机规模首次超过集中式新增光伏装机规模,意味着分布式光伏将成为未来光伏市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宣传与对外联络部主任戴思源说。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为87.05GW,总装机占比达32.6%,其中,位居前八名的分别为山东、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和江西,总规模占比达到约70%。位居前三的山东、浙江、河北总规模合计占比超过43%。
值得注意得是,近两年,北京、上海、福建三地对分布式光伏的青睐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虽然三地光伏总装机规模总体较小,但截至今年6月,三地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均超过80%,分别达到92%、84%、82%,以“前三把交椅”的姿态跑在全国前列。
戴思源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光伏新增规模将达到70—90GW,预计到2021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55—65GW。“分布式光伏在‘整县’推进的政策支持下,将有望快速发展。户用光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戴思源指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河南、湖北、江苏、广东、陕西、安徽等22个省区提交了试点方案。据保守估计,目前已上报的22个省区中,将有超过400个县参与此次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预计最终将有超过200G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
微能源网助力分布式能源获推崇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离不开在中国能源消费层面对产业地理结构进行高瞻远瞩的布局和调整,通过顶层设计和阶段性政策实施,逐步在富能地区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否则,仅依赖已有能源架构发展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可能难以实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永翀指出。
在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徐杰彦看来,伴随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分布式的各类资源参与到其中,促进分布式光伏与其他分布式能源的协同、融合发展。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当前,包括户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光储存一体化等在内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微电网,以及融合多种能源形式的微能源网已有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
徐杰彦指出,微能源网作为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局部区域集成优化供需资源的重要手段,将通过整合各种不同形式的分布式能源资源,以及冷、热、沼气、储氢、电动汽车等多种供用能设施,实现以更低碳、更经济、更高效的城市能源供给,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
“未来,立足于服务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及用户能效提升,在国家机关体育场馆、办公建筑、商业综合体等地试点开展单元微能源网建设,在数据中心、大型医院、工业园区等地开展局部园区微电网建设,以及在文旅地产、特色小镇、小型岛屿、村镇社区等地实施开展微能源网群建设,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实践。”徐杰彦说。
掣肘凸显仍需加强制度建设与模式创新
多位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分布式能源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因其分布广泛、资源分散、单体规模小、开发建设协调工作量大等特点,导致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质量差次不齐、安全管理风险增加等一系列发展掣肘无疑也将愈发凸显。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仍存在项目选址不当、设备选型不合理、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施工建设及运营维护不到位,以及缺乏第三方监管和验收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难以规避等一系列困扰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戴思源直言。
对此戴思源建议,未来,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应进一步明确行业强制标准及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区域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分布式光伏安全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可考虑建立安全验收制度和施工质量验收制度,加强分布式光伏安全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增加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而就微能源网而言,徐杰彦亦建议,建立健全微网顶层设计、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推动微网关键技术创新,引导合理布局;创新商务模式、强化产业协同,提升微网运营水平;以及结合综合能源项目典型场景开展微网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微网试点示范,探索市场化建设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