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措施陆续落地。
面对如此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冲击,无论利弊,建筑企业资质是必须具备的,相关企业都需要赶快行动起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国家及地方陆续发布公路建设规划,地方层面的规划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主,国家层面重点推进的内容是城际道路、与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联通道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既有道路的改扩建等。
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同时,国家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预计2020年交通运输投资建设仍将是重点。随着基建补短板政策陆续出台,基建投资增速触底反弹。
2020 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公布了 2020 年主要预期目标:完成铁路投资 8000 亿元左右,公路水路投资 1.8 万亿元左右,民航投资力争达到 900 亿元。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而随着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交通运输会议的公布及召开,2020 年我国各个地区的交通建设目标也随之明确。
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此外,尚未公布项目投资计划地区,正在加快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如安徽要求各地抓紧申报2020年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贵州要求各地于2月14日前报送第一批储备项目。
在意外冲击面前,基建发力,无疑将会有效稳定经济。
2020基建大不同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可谓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对应的是内需,出口对应的外需,当疫情扩散到全球,无论内需还是外需均受到影响,投资就成为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这让人想起2008年的“4万亿大投资”,还让人想起随后的房价上涨和物价新高,这一次有何不同?
其一,当时的“4万亿大投资”,伴随着货币的空前宽松,刺激是全方位的,而这一次货币政策仍旧相对谨慎。
其二,36万亿看起来很多,但多数是未来几年的累计投资,不是一年的投资总规模。而当初的4万亿,则是计划外的投资。
这一次的基建投资,多数都在各地的投资计划之内,不过在疫情影响之下有所加强,一些地方加快了推进速度,一些投资项目提前到2020年开工,将对3000多家水泥企业以及钢材等建材行业形成利好。
其三,当初的“四万亿”,多以传统基建为主。这一次,新基建和民生基建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突出。
所谓传统基建,指的是以铁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网为代表的传统基建,这是以钢铁、水泥为主体的投资建设。
新基建,指的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投资,着眼的是未来的产业布局,为城市打造智能革命时代的基础设施。
这就是不同之处。
疫情之后,木材、钢材、水泥需求大爆发
木材、钢材、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农村建设等,基建作为拉动木材需求的三大马车之一不容忽视。
当地铁路、公路等基建设施的开工,无疑将利好重大木材、钢材、水泥需求,带动所属区域木材、钢材、水泥产能释放。
另外,据悉,交通运输部3月4日发布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公路水运工程疫情防控有序精准推动复工开工的通知。
通知显示:
除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天气寒冷地区外,高速公路和重点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要加大复工力度,加快施工进度;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其他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未复工项目力争3月15日前复工;跨年度的农村公路项目,具备条件的可有序组织复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保障重大项目和脱贫攻坚兜底性项目,注重发挥跨江跨海通道、山区高速公路、航电枢纽、干线高等级航道等重大工程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启动新项目。提前启动一批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建设项目,优先实施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沿海重要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改造、剩余待建路段贯通以及城镇过境段改造。
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有效投资拉动有效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尽快复工复产。鼓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备工备料。指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积极对接水泥、沥青、钢材、油料、砂石料、机电设施、工程机械等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衔接生产供应计划,及时主动发布招标计划和相关需求,有序恢复生产供应。
面对如此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冲击,无论利弊,建筑企业资质是必须具备的,相关企业都需要赶快行动起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