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现场,新产品登台,“大块头”云集。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工程机械设备的一挖一掘中,展现出经济复苏的“底色”、产品升级的“亮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一看经济复苏的“底色”
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开幕当天下着大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客商、观众的参展热情。履带式起重机、混凝土泵车等“大块头”数十米高的臂架直冲天空,组成了令人震撼的“机甲军团”。
据了解,本次展会分为混凝土机械、隧道工程机械、高空作业车等18个专区,面积达30万平方米,涵盖“海陆空”等各种设备。参展参会企业上千家,其中包括30多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
观众在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室外展区参观。新华社陈振海 摄
挖矿、修路、建厂、盖房,工程机械设备的一挖一掘,意味着投资增长、项目开工。尤其是设备开工率形成的“挖掘机指数”,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工程机械行业连续5年高增长,今年以来“挖掘机指数”仍然保持高位。他认为,这得益于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应用场景,在新发展格局下工程机械行业还有很大潜力。
设备更新换代也是“火热”行情的重要驱动力。一家起重机企业的设计人员李雄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工程机械操作工是“90后”,他们对设备的科技感、时尚感、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这种需求,这家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在驾驶室前脸的设计中融入“钢铁侠”元素,设置空气悬浮座椅、可调节气囊腰托。在展会现场,不少客户冒雨排队体验这些新产品。
“去年在极端困难形势下,工程机械行业仍实现逆势增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今年一季度,工程机械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到71.85%,实现利润增长1.38倍,成为拉动机械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看产品升级的“亮色”
以前的很多工程机械展会上,设备“卖点”往往是“最大”“最高”“最重”。在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记者看到企业给产品贴的标签更多是“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
铁建重工是一家主要生产隧道装备的企业,研制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直径达16.07米,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由于体量太大,展会现场只能展示这类设备的模型。
“别看它外形庞大,其实大而不笨。”铁建重工项目经理梁海斌说,盾构机前端有5至6组传感器,能够感知压力、温度,“触觉”非常灵敏,操作人员以此确保“泥水舱”的压力平衡。
新型摊铺机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新华社陈振海 摄
不只是地底下的盾构机,从挖掘机、混凝土泵车到高空作业机械,几乎每一种工程机械设备都安装了传感器,采集到的施工数据能实时传输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提供依据。
中科云谷是一家工业互联网企业,目前连接的设备达40万台。中科云谷解决方案架构师贾瑞锋介绍,以旋挖钻机为例,震动和液压传感器的数据通过算法分析后,能够预判钻洞下方的地质条件,从而及时调整转速。“过去靠人工经验,现在靠人工智能。”贾瑞锋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化”成为趋势,各大工程机械企业还纷纷展出电动、氢能等新能源产品。
柳工的一款电动装载机,相比传统燃油装载机的使用成本降低三分之二,而且能应对高原、高寒、高热等各种极限工况。据介绍,这种产品已在港口、隧道及钢厂等工况场景下成功应用,实现尾气零排放。
三看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展会不仅是产品展示舞台,也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台”。记者看到,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国内龙头企业相比国外巨头不显逊色,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足。
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内馆。新华社陈振海 摄
位于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新建的挖掘机装配车间里,运用5G等技术的机器人“忙碌”地作业。在这个车间,从钢板进厂、下料、表面处理到焊接、总装、测试,平均10分钟便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工程机械企业要实现稳健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管理创新。在中联重科,5名员工中便有一人从事技术研发。
向文波说,去年,三一重工的人均产值达到400万元,这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相比于上一轮行业高峰期,三一重工在没有新增厂房、员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创造了远高于当年的营收。
“内功”练好了,中国制造企业才能走出“低价、低质、低水平竞争”的怪圈。多家国内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一些工程机械设备的出口翻倍增长,而且在海外高端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
龙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推动了产业链提升。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4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不久前,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成为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说,长沙将聚焦产业链高端,实施智能制造赋能行动,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升级,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