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海洋大省、港口大省,港口是山东具有比较优势的宝贵资源。目前,组建仅一年多的山东省港口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口运营商,世界级港口群。
“做大规模后,山东港口的传统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纵观全球,港口‘吞吐量为王’的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远发展,转变发展模式是港口提升的关键。”
“长期以来,山东沿海各港口由于腹地交叉、业务重合,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港口功能升级。”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山东港口交出了领跑世界的答卷:截至2020年12月底,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新增集装箱航线35条,其中外贸航线18条,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300条,在疫情影响下实现逆势增长。在刚刚过去的2月,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让传统春节淡季不淡、绩效飘红,跑出了新年“加速度”。
霍高原说,尽管山东港口在“量”上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在发展模式上仍以传统装卸、仓储、转运等业务为主,商贸物流、供应链服务、现代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高端新兴业态发展不足,特别是航运要素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
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是港口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记者了解到,自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以来,转型动作稳步进行。山东港口整合后先后将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金融、装备制造等业务进行再整合,组建了11个板块集团,为大力发展港口新动能提供组织保障。
山东港口金融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让河北某钢管加工生产企业业务部刘经理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顺利获得了港口集团某下属企业的钢管订单,急需后续生产资金投入。但疫情以来公司资金回笼速度较以往明显下降,土地和厂房设备在银行的抵押额度也已经占满,其他融资方式不仅条件苛刻而且不能保证效率,这让公司难以获得新的资金支持,生产难以为继。
得知该企业的困境,山东港口金控公司供应链团队主动对接,提出了“订单贷”产品解决方案,并对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累计为其提供了超过3400万元的资金支持,保障了企业原材料采购,有效纾解其资金压力。
“对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融资难本来就是关乎生存的难题,山东港口提供的金融服务,无异于雪中送炭。”刘经理说。
“由于港口整合前业务发展分散未形成合力,加之业务起步较晚,相较于伦敦港、新加坡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山东港口金融板块较为薄弱。”山东港口金控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姜春凤表示,虽然起步晚,但整合后的山东港口新业态实现了快速布局。“2021年我们将从财资管理、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港航保险服务、产业投资、金融科技六大方向寻求突破,助力山东港口转型发展。”
聚焦港口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科技驱动、智慧赋能不可或缺。作为全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全球领先,国际首创“氢+5G”智慧绿色发展模式为全球港航业提供了中国样本,相关服务也得到了船公司客户的高度评价。
青岛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代部总经理刘方峰告诉记者,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航运物流效率明显减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岛港依托全自动化码头的先进技术,为船公司客户推出了“四项承诺、八项保障”的量化服务标准,不仅助力船公司提升了准班率,也进一步吸引了航线挂靠,增强了青岛港枢纽功能。“希望2021年山东港口继续深化服务措施和保障,为船公司提供安全高效稳定的港口服务。”刘方峰说。
“实现从集疏运、设备管理、系统维护、码头生产决策等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是我们今年的攻关方向。”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说,做到全球首创后也面临着无经验可借鉴的困境。她表示,站在“十四五”的开端,以“连钢创新团队”为核心的自主研发力量将继续突破自我,提升技术,其中包括研究试用新一代空轨技术、率先制定推广自动化码头标准等,助力“山东港口的智慧化”到“智慧化的山东港口”的转变。
对于山东港口的转型提升,业内人士表示,加快培育金融、贸易等高端航运服务,通过科技创新为传统业务赋能,可以实现港口的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互为依托、系统发展。此外,还应积极做到几个转变:在巩固传统装卸业务的同时,尽快由门口港向世界一流现代化的枢纽港转型,由生产资料港向生产生活资料港转型,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