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逻辑一:起重机景气望延续,公司市占率稳居首位
3.1 起重机主要用于基建,行业重回景气
3.1.1 起重机主要用于基建,客户以央企和国企为主
起重机外部构造差异明显,不同构造的起重机,其机动性和使用场景有明显差异,因此起重机主要以其构造和机动性来进行划分。我国的工程起重机主要指移动式起重机,产品包括随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
汽车起重机主要用于大型基建和市政工程项目。从汽车起重机的下游应用占比看,其主要用于大型基建工程(40%)和市政工程(15%),在重工业领域汽车起重机也得到广泛应用(28%),尤其是在能源化工领域应用更为普遍。
履带起重机主要用于电力和石化项目。履带起重机是将起重作业部分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装置的流动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由于吨位一般都比较大,在桥梁施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行业应用广泛。
起重机的客户以央企和国企为主。从下游客户的数量上看,个体户占比最高,超过 8 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占比 11.5%;但是,由于起重机产品单台价值量较高,从销售金额占比上看,起重机的客户主要是央企和国企,两者合计占比达 62.2%,其次是民企,占比 25.2%,最后才是个体客户,占比 12.6%。
3.1.2 行业重回景气,汽车起重机占比最大
历经 5 年低迷期,行业重回景气阶段。起重机下游以基建等为主,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行业在 2011 年达到周期高点后销量逐步下滑,销量连续 5 年负增长,但行业已在 2017 年企稳反弹。2019M1-11,起重机国内销售 52042 台,已超 2018 年全年(44367台)和 2011 年行业高点(43818 台),同比增速 27.5%,增速虽较 2018 年 52.9%有所回落,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业仍处于景气区间。
汽车起重机占比最高,吨位以 20-30 吨为主。从产品种类看,国内汽车起重机依旧占据优势地位,2018 年占比 66.3%,同比提升4.6pct;从产品吨位看,20-30 吨依旧是市场主流,2018 年占比67%,同比提升 3pct。
出口占比先升后降,提升空间较大。2011 年以来,国内起重机销售下滑幅度高于出口,导致出口占比上升明显,2015 年外销占比达近年最高(16%)。但 2016 年以来,国内销售逐步走出低谷,出口占比逐步下滑。但从长期看,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海外业务加速拓展是大势所趋,未来起重机出口占比将逐步提升。
汽车起重机仍是出口主力,但随车起重机占比上升明显。出口当中,汽车起重机依旧是主力,但占比逐年下降;相反,随车起重机出口占比却呈逐年扩张之势,2018 年占比近 30%,较 2011 年提高 14pct。
3.2 新增需求有保障叠加更换确定,行业景气仍可延续
基建、地产等扩张+设备更新+出口,驱动起重机销量增长。起重机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国内基建、地产等扩张带来的新增需求;2)设备自然使用到寿命期,叠加环保升级催化下的更新需求;3)出口需求。
3.2.1 新增需求有保障叠加更新确定,行业景气仍可延续
(一)新增需求:逆周期政策加码,基建发力、地产保持韧性,新增需求有保障
我们认为,虽然今年经济并未提出具体增速目标,但在稳就业等目标要求下,经济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疫情影响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投资托底经济作用更加凸显,叠加专项债催化剂,赤字率目标上调 3.6%以上,基建投资力度有望加强;此外,再考虑到房地产投资仍旧保持韧性,我们认为全年起重机新增需求有保障。
(二)更新需求:寿命到期更换+环保政策趋严,更新需求确定
2021 年推行国六,存量设备淘汰有望加速。对于起重机等道路移动机械,2021 年将全面推行“国六”标准,根据我们统计的历年汽车起重机设备销售量,结合各排放标准执行的时间计算,目前“国三”及以下标准的设备占比最高(60%)。2021 年将推行“国六”,但从 2019 年开始,“国三”已经开始在加速淘汰。目前徐工、三一、中联、柳工等主要企业均已推出国六起重机产品展开布局,伴随国六标准逐步落地实施,汽车起重机将迎新一轮产品迭代。
(三)出口需求:基数低,未来有望较快增长
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背景下,很多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都在加速海外业务布局,特别是像徐工、三一等国内工程机械龙头,海外布局步伐明显加快。随着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相关建设项目逐步推进,未来起重机出口需求较大;考虑到起重机目前出口基数仍较低,我们预计,未来起重机的出口有望较快增长。
(四)总需求测算:2020-2022 年汽车起重机销量 CAGR 为 3.2%
2020-2022 年销量 CAGR 为 3.2%。对汽车起重机以上几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测算出 2020-2022 年,我国汽车起重机仍将能维持较高的销量水平,2020 年的增速预计为 12.4%,三年CAGR 为 3.2%,行业仍处于景气区间。
关键假设:1)2020-2022 年保有量增速分别为 8.0/7.0/6.0%;2)2020-2022 年出口增速分别为 5.0/15.0/15.0%;3)起重机的使用寿命为 10 年,并在第 10 年开始逐步更新,2 年内更新比例分别为 40/60%。
3.2.2 行业资本开支逐年减少,龙头产能利用率回升
行业资本开支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目前,行业内像徐工、中联及三一等主要起重机生产企业,资本开支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上一次行业资本开支峰值出现在 2011 年,也正是上一轮行业销量的峰值,可见,在行业一片欢声之时,也是企业扩张最为冲动之际,当然,这也为后面几年行业萧条和较低的产能利用率埋下深深的隐患。
产能扩张约束下,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迅速回升。经历了行业2011 年资本开支高峰后,市场需求并未如企业预期乐观,销量在 2012 年大幅下滑 26.2%,增速较 2011(8.5%)下滑 34.6pct。受销售低迷影响,企业开工动力明显下降,产能利用率经历 5年低迷后,2017 年随行业销售回暖(同比+77.1%),叠加产能并未扩张,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迅速回升,2019 年徐工机械起重机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 104.5%。
3.3 竞争格局:三分天下已定,徐工强势领先
3.3.1 三分天下已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三分格局已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目前起重机市场上基本形成徐工、中联和三一“三分天下”的局面,且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份额不断往龙头聚集,竞争格局逐步优化,强者恒强效应明显。2018 年,CR3 占比 87.1%,比 2006 年提升了 20.6pct。
3.3.2 市场担忧:徐工高市占率不可持续?
受厂房搬迁、加快周转效率、备货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徐工汽车吊市占率有所下滑。2019 年徐工汽车起重机市占率 42%左右,同比 2018 年(44.6%)下滑近 3 个 pct;从上牌保险数据看, 2020年 1 季度公司汽车起重机市占率在 45%左右,行业报表数要低一些,在 39%左右,目前已回升至 40%左右。我们认为,造成公司市占率下滑的原因有:1)受厂房搬迁影响,公司产能释放不充分,且考虑到去年为了加快周转效率,公司在库存准备方面相对正常节奏相对有些不足; 2)公司对行业销售的预计偏保守,导致备货量较市场需求量稍显不足,且今年年初因为疫情,湖北区域的供货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在 2 月和 3 月上旬公司受影响比较大,但目前已经完全调整过来,产能能够跟上市场的节奏;3)营销服务及渠道较竞争对手偏弱。相对而言,三一营销及服务更好,中联销售政策则更加灵活,徐工受制于服务和渠道上的相对劣势,市占率也受到一定影响。
3.3.3 产品力领先+营销服务补短板,市占率有望再提升
针对投资者对于徐工汽车吊市占率能否保持的担心,我们将徐工与三一、中联两家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渠道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徐工市占率优势仍有望保持,进一步提升空间仍在,理由如下:
①产品:徐工起重机产品质量和技术全谱系领先对手,二手机保值率也远高竞品。随着公司产能逐步恢复,目前排产 2000 台/月左右的计划预计能持续到上半年,且考虑到公司将向市场不断推出更多具备性价比的新品,预计 2020 年市占率有望保持,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②渠道:1)优势区域地位难撼动。公司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市占率均领先竞品,且在优势区域公司销量占比高(45%),考虑客户的转换成本等因素影响,优势区域地位短期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撼动。2)营销服务补短板。公司在营销和服务上较对手力度偏弱。但是,随着公司高层对营销和渠道重视程度加大,预计未来在渠道投入和人员配置上力度将加强。3)激励:公司对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激励力度将加大。
(一)产品层面:产品力领先,新品上市即成爆款
KC 系列兼具 G 系列性能和 K 系列性价比,上市即成爆款。产品线上,以前公司主要做 G 系列高端产品,但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及市场的发展,公司产品线向下延伸至标配产品。2019 年下半年以来,徐工推出多款 KC 系列新品,KC 系列继承了 K 系列的优良血统,各项实用性能对标 G 一代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兼具 G系列性能和 K 系列性价比。产品还没问世,就很快被推崇成了“网红”,新品上市即成爆款。例如,徐工 QY25K5C 上市即成爆款,徐工 QY40KC 也曾一度卖断货。
全型谱机型均具较强竞争优势。徐工汽车吊在全型谱机型上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虽然在 60-80t 区间市占率不敌对手,但 60-80t产品在公司起重机产品中销量占比仅 3%,影响相对有限。且考虑到公司技术和产品仍是行业内领军者,未来这块细分市场市占率有望提升。
在随车起重机各吨位上,徐工均明显领先对手,龙头优势十分明显,市场地位难以撼动;在履带起重机上,公司市占率优势明显,除 100-129t 区间外,徐工市占率均高于对手,但考虑到 100-129t的产品占比偏低(7%),对公司影响较小。
公司产能优势明显,可更灵活调节。从产能上看,徐工起重机产能远超竞争对手。我们认为,徐工具备产能上的优势,在未来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能够通过强大的产能基础去获得上游供应商的支持,也能在必要的时候灵活调节产能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渠道:优势区域地位难撼动,但营销和服务提升空间大
优势区域销售占比高,竞争对手难以撼动。徐工起重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保持销量领先的地位,仅在广东和宁夏两个区域销量较竞品偏弱。其中,徐工销售前五的区域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和广东省,合计销量占其总销量的 45%左右,公司在这些区域已深耕细作多年,产品和服务深受客户认可。特别是在江苏省,作为公司发家的大本营,且工程机械产业链体系完备程度全国少有,短期内竞争对手要想从这些区域抢占公司市场份额难度非常大。
营销服务补短板,助力市占率提升。公司高管大多是技术背景,技术和产品上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相较于三一等竞争对手,公司市场营销力度仍较弱。目前,徐工经销占比约 50%左右,三一经销占比最高达 90%,中联经销占比最低,仅约 30%左右。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经销占比提升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助力企业市场份额的提升。而近两年,徐工经销比例在逐步上升,未来,公司也将加大对经销商渠道的投入力度,预计公司在营销和服务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将加大对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激励力度。从销售人员薪酬占营收的比例看,相较三一和中联,公司销售人员薪酬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从中间商费用占营收的比例看,公司对经销商的返利力度也弱于竞争对手三一。但是,公司高层已表示,将提高销售人员的薪酬,加大经销商的激励力度,公司营销渠道短板有望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