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集团加快世界一流智慧港口建设
大力推进“散改集、公转铁”大背景下
煤码头作业现场
一种接卸矿石的专业漏斗设备
申请了六项国家专利
以其高效、环保、智能
不仅是客户和员工眼里的“明星”
更是全国港口首屈一指的“翘楚”
它——就是智能化散货装箱系统
这,不就是个“大漏斗”吗
有啥了不起?
No no no no
下面就请小编
为您娓娓道来吧
过去矿石的装车作业,要经过——门机“抓”、挖掘机“舀”、自卸车“拉”,装载机“铲”,最后才能登上35吨敞顶箱奔向物流终端,工序多、用时长、成本高、统计粗放。
现在,船舱内的矿石只需用门机抓斗塞进智能化散货装箱系统的大嘴中,通过载有35吨敞顶箱水平运输“牵引车”的有力配合下,“三下五除二”仅用48秒即可完成规定动作,消化速率最高可达每小时980吨,胃动力如此强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胃王。通关后即可实现卸船直装火车敞顶箱作业, 奔向目的地。煤码头公司的该项研发成果,以智能化作业思维精准提质增效,打开天津港散货“公转铁”“散改集”战略转型的技术壁垒,实现矿石接卸作业新突破。
你以为这就完了?
“自律”的智能化散货装箱系统不仅吃得快,还吃得准,重量误差控制在5‰以内(即系统称重精度在5‰以内)。
“环保”的智能化散货装箱系统不仅吃得准,还吃得净,通过自动洒水抑尘技术,确保食物“一尘不染”,全部装进肚里。
“不挑食”的智能化散货装箱系统在技术人员的调教下,对直径200mm以下的锰、铬、铁矿等多种散货种类保持着充沛的食欲。
正是由于它能实现精准计量、无人智能化均衡装箱以及环保抑尘等,直接满足了铁路设想不超过35吨以及装箱必须平衡的要求,所以受到了业界的普遍青睐。
厉害吧?
据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董达善介绍:这样方便快捷的矿石运输方式和作业技术系统模式在全国港口尚属首创,他的车辆定位、除尘、上料、拖行、下料、装车申请了六项国家专利,展现了津港科技助推效率攀升的硬核实力。
这项技术革新不仅减少了作业工序、改善了作业环境,消除了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赢得了政府相关部门、客户和船公司的广泛支持,实现了与津港“效率年”、“四千行动”的完美契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智能大漏斗”。一位被邀客户在参观该系统全流程作业后感慨地说:“在当前市场经济紧缩与防控防疫双重压力下,‘智能大漏斗’的问世,对于我们这些在港口经营矿石生意的人们来讲无异于‘久旱逢甘露’,节省下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与天津港合作就是靠谱,我们还没想到的服务,你们就提前做到了,既周到又给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股份公司科工部的精心组织与强力推动下,煤码头公司从2019年8月开始正式启动该项目,历时8个月的调研、设计与带载实验,率领技术团队调研走访国内知名港口,与上海海事大学深度合作研究设计,经过“三落三起”,最终以“不破不立”之势成功“华丽转身”。
项目工程师张有旺介绍:
第一次功能调试,发现“智能大漏斗”的“肠胃”并不是很好,块太大的锰矿消化不了。
第二次尝试消化粉末状的铁矿,效果仍然不理想,漏斗壁上会堵料。技术人员决定把螺旋辊这个“胃”做大做强,增加驱动、改进料口,加装振打器,信心满满迎接挑战。
第三次调试考验,这次“智能大漏斗”运行平稳表现良好,但也会偶发“鱼骨刺喉”的小问题。
追求尽善尽美的技术人员通过加装防卡料装置进一步恢复“胃动力”,用“网筛”过滤大颗粒,优化电气控制并实现了车辆定位。
改良后的“智能大漏斗”功能强大所向披靡——精准计量、安全防护、智能操控、环保抑尘,实现了防风防砸、防误入碰撞、预警提醒、可视化防护、全景视频和制动稳固,成为“效率”攻坚和“四千行动”的利器担当。
据煤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关坤介绍:
下一步“智能大漏斗”将经过瘦身、强胃、增智的再升级:
探索改进设备小型化,经过优化改良,走“精巧”路线;
提高货类的通用性,实现无论“进食”哪种货料,全能消化自如游刃有余;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实时数据查询服务以及通讯功能。
“智能大漏斗”展现了津港科技助推效率攀升的硬核实力,是天津港人建设绿色智慧枢纽港口的生动实践,必将在提升服务、提质增效“四千行动”中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