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资讯中心 问答
我国将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2018-02-27 来源:经济日报

“为何我国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要比美国高出近1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人工成本高。”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农业投入品行业形势分析会上,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表示,下一步除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外,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

“当前,小麦已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截至去年,我国有150个县率先基本实现主要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李伟国说。

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10年支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较2012年增长了23%左右,农机装备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性能、大马力、多功能的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农机作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粗加工等领域延伸,2017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管理率达到66%以上。

不过,与发达国家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现象尤为突出: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养殖业以及一些特殊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

“三多三少”主要表现在小马力、中低端机械较多,大马力、高品质机械较少;粗放型单向农机作业比较多,精细型复式作业较少;小规模自用型农户较多,大规模专业化、社会化、农机化服务组织总体还不够。

在李伟国看来,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适应机械化基础建设滞后等短板,制约了农业发展,“下一步,要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提高产品和技术有效供给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快提升农机产品的研发制造水平,突破关键部件和关键瓶颈制约,着力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无机可用的问题。”李伟国说。此外,要对土地进行改造和整治,不断改善农机作业的环境条件。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着力推进农机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培育专业化、综合化的农机服务,探索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互联网+农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李伟国表示。

* 特此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所有。若需转载需注明新闻来源及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他媒体、网站 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发表我的评论
后参与讨论 1/1000 提交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热搜词按照字母排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其他
21-SUN公众号
铁臂商城手机端
铁臂商城公众号

掌握全局,把握市场

买设备,就上铁臂商城!

为用户提供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设备的信息查询、设备询价、产品投诉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