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歌猛进的全球高机市场,正迎来增速明显放缓的调整期。
据协会数据统计,2025年9月当月销售各类高机(不含高空作业车,下同)12416台,同比下降23.8%,其中国内销量5334台,同比下降32.7%;出口量7082台,同比下降15.3%。
纵观前三季度,共销售各类高机131901台,同比下降30%;其中国内销量51168台,几近腰斩,同比暴跌46%;出口80733台,同比下降13.7%。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2024年虽被行业普遍视为“拐点之年”,但中国高机市场的下行调整仍在持续,且正步入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深水区”。
内需疲软是主因,供需失衡加剧
2024年中国高机市场经历“急刹车”,2025年以来国内市场延续了下行趋势,逐步进入深度修复调整期。

国内市场的加速下滑成为整体数据走弱的主因,前三季度国内销量近50%的跌幅,直观反映了需求的极度疲软。房地产等传统主力基建领域的投资收缩,以及部分新兴基建项目增速未能完全对冲,导致设备需求总量锐减。
与此同时,根据IPAF(国际高空作业平台联盟)2025年报告,截至2024年底,国内高机保有量已达到66.9万台,虽然增幅较前两年的33%和36%已大幅收窄至12%,但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在需求端快速收缩的背景下,加剧了市场的供大于求局面。
即便国内高机保有量仍在增长,但供需失衡直接冲击了租赁市场的经营效益,租金价格、出租率以及租赁收入齐跌,价格战也随之白热化。IPAF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高机租金收入规模已降至15.4亿美元,同比下滑20%。进入2025年,尽管部分区域的出租率出现低位企稳甚至微弱反弹的迹象,但整体租金价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承压下行。
销量暴跌与租金、收入齐跌相互印证,描绘出当前国内市场“量价齐跌”的严峻态势。
外需增量收窄,出口短期承压
过去几年,出口市场曾是拉动中国高机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市场虽仍在扩张,但增速较2023年显著下滑,进入2025年,这一引擎的动力已明显减弱。前三季度出口13.7%的降幅,以及9月单月15.3%的同比下降,均表明海外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高机企业在全球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部分地区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正面临严峻挑战,使得原本作为行业重要增长点的海外市场增量收窄。
值得警惕的是,若外需进一步收缩,国内庞大的制造产能将面临更严峻的消化压力。部分原本面向海外的产品可能被迫回流国内市场,从而“倒卷”加剧国内本就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形成内外需双弱的负向循环。

从以上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继续延续着去年整体下行趋势,内销的加速下跌,保有量增幅加大放缓,租赁商数量开始减少等,意味着已出现了供大于求修复的趋势,但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租赁商被出清压力加大,供需失衡继续加剧,中国高机市场预计将继续在低位运行中寻求平衡。
短期压力下,行业正加速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价格战倒逼企业聚焦核心竞争力,头部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升集中度,中小租赁商则在细分领域寻找差异化优势,整个行业正加速洗牌优化。但从长远看,随着供需关系逐步平衡、租金企稳回升、回款周期改善等积极变化显现,行业有望在洗牌后积蓄复苏能量,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