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聊人类对于经济周期的探索。
上期我们说了,70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变成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之前主要用来对付需求不足的凯恩斯主义不太适用了,以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占了上风,但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却出现了一些超越这些传统经济学观点的突破。
首先是蛛网理论得到证实。蛛网理论其实是1930年就被三位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理论,但是当时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这个解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蛛网理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有点像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猪周期”,就是猪肉每隔几年就会特别贵,猪肉价格贵的时候,养殖户就会多买一些猪仔养,这样来年猪肉的供给就会增加很多,猪肉又过剩了,然后价格又跌的非常惨,于是很多养殖户一生气就不养了,这样一来猪肉价格再一次上涨。蛛网理论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它们观察的行业是农民种马铃薯,也会出现这种周期性波动的情况。
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情节,它说明什么呢?说明农民一直在努力调整,但是永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什么东西都是你一种就便宜,你不种就贵。显然,市场机制是被扭曲了的,这个现象挑战了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这个假说,亚当·斯密假设,商人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他们总能抓住市场机会获利。猪周期的存在说明,经常不是这样的。
亚当·斯密错在哪呢?两个地方:
第一,斯密假设农民可以掌握市场变化的所有信息,然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农民决定扩大养殖规模的时候,并不知道有多少人也像他这样干,只能凭直觉,也就是说信息是不对称的;
第二,斯密假设农民可以迅速做出调整规避损失,价格低的时候,减少养殖规模,价格高的时候,会增加养殖规模,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聪明的商人应该永远亏不着,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做生意几乎没有不赔的,问题出在调整是有时间差的,养猪投产之后至少得等几个月的时间,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线也是一样的,决定增产的时候,价格很高,增产完了价格就跌下来了,现实世界里,你是没办法那么自由的增加或者减少生产规模的,这就决定了商人并不能总是规避开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