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高手过招,胜在分毫,万事万物,皆以小见大。在中联重科,“四精”、“四劲”、“四要”、“四极致”的理念被印刻于企业文化,循环于处世哲学、积聚于前进力量之中,助力着中联重科不断创新和发展。
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车桥)准备车间钳工班班长吴家剑,便是这样一位 “钳”艺精湛的大师。与锉板、钻头“厮守”34载,至微至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质量,锤炼卓越技能。
▲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准备车间钳工班班长吴家剑
刀锋游走,方寸之间展匠心
1988年进厂起,吴家剑的工作台就在中联重科车桥准备车间的东南角,三十多年不曾挪过位置。
“你要问我什么是匠心,其实我也不太会表达。我觉得把一个简单的任务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完成,用尽全力做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好,这就大概是匠心。”吴家剑说。
如果精工车间的各大工种也有门派,钳工大概就是“神雕大侠”一般的存在,錾削、锉削、锯切、划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十八般武艺繁杂纷乱,触类旁通。
深耕钳工多年,吴家剑对本职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基础的金属加工技术,很多时候没有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只能靠工人的手艺做精密加工。平时的主要工作包括零部件划线、钻孔、模具和夹具制作以及装配调试,一般至少3年才能出师。”
方寸之间,无限乾坤;指尖反转,铁屑飞舞。吴家剑穿梭在繁杂的车间,拿捏着零件的精度,沉浸于技术的探索。坚守三尺钻床,善思勤练成就技术标杆;凭借“精、准、稳、定”,创下了起重机车桥零件的超高合格率。
除了自身的勤学苦练和不断总结,练就了高超的技术,吴家剑还凭着对钳工专业的痴迷和执着,多次参加职工技能大赛并拔得头筹,荣膺湖南省“技术能手”和“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获评“常德技能大师工作室”……钳工江湖,一直有着关于“吴大师”的传说。
▲吴家剑获评常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工作狂人勇创新
作为中联重科的资深员工,吴家剑对周围的点滴变化深有感触。“工厂还是那个工厂,但是能感受到那种奇妙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以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吴家剑说,“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踏进,让人从心底里感到自信!”
也许正是受到这种新气象的影响,吴家剑经常陷入“工作狂”的模式,不可自拔。据统计,仅2018年1-8月,他加班加点,产出模具、夹具135副,生产转向节、接盘、制动器等各类产品11300件。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点在吴家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难一点的模具,新制和改制的工件,一般都是由我们组来做。因为这些加工,往往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吴家剑回忆道,“比如D560胀管桥模具加工的高精度技术难关,就是我带领组员共同突破的。”
D560胀管桥模具,属于热加工模具。工件需要预加热,进入模具成型,改变形状。“从圆过渡到方,由于体积很小,数控加工很难操作。”于是,锉刀、刮刀、台虎钳,铰刀、钻床、砂轮机等“十八般兵器”上下翻飞、火光四溅,打出样板,手工雕琢,然后打磨、抛光、修正——工件整齐地排列在工作台上,好似件件艺术品,银光万丈。
150吨全地面起重机桥拳端加工,之前一直是由镗床直接镗孔加工,批量生产的效率总是没法突破瓶颈。吴家剑潜心钻研,提出了先预加工Ø60mm的孔,再用定位工具,由镗床扩孔到Ø67mm的全新加工方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无论数控机床和智能化加工发展多么迅速,钳工的手工艺是永远不会过时。零部件改制、小批量定制以及装配、找准、校平,都需要钳工调校,很多情况下自动化加工取代不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劳永逸,要让自己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江湖’,大得很!”吴家剑经常与青年同事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毕生“武艺”。
▲吴家剑在加工工件
作为70后,吴家剑除了爱钓鱼,平时生活中少不了古龙金庸和江湖梦。采访尾声,吴家剑接到了中联重科车桥工会通知:9月底,新一轮的技能大赛要来了。钳工武林,风云再起,谁负谁胜谁知晓?“拼就对了!”吴家剑说,“偌大的江湖,若非拼尽全力,谁能一直笑傲?”一如中联重科砥砺奋进三十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