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作为光伏行业上游重要原材料,硅料产业备受市场关注。十月,多晶硅价格来到近十年的价格高点,更是引发了市场对硅料乃至光伏产业链的激烈探讨。
时隔十年,硅料价格暴涨,对行业的影响与意义何在?中短期的价格走势会是怎样的?近十年来,中国硅料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化?目前,硅原料以及光伏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为了客观认识中国硅料行业的发展现状、供需关系、价格运行规律,深刻了解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11月3日,记者对话中国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林如海,从中国光伏产业链角度出发,对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记者:时隔十年,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发生此现象的原因何在?对行业的影响与意义又是什么?
林如海:发生此涨价现象的原因在于阶段性资源错配导致供需矛盾被产业链各环节放大。详细而言,在硅料涨价预期下,头部制造商会通过签长订单“囤积”硅料的方法来应对风险,而光伏产业链链条特别长,每个环节都放大了原料库存预期。
比如,硅片制造商多采购多晶硅原料;电池片制造商多采购硅片,甚至有些下游制造商都会跨越到更上游的环节进行采购,比如组建企业来到市场上囤积硅料、硅片。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在“囤货”,需求就会被大幅度放大,从而造成硅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记者:请林老师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中国硅料行业近十年间的发展。
林如海:十年间,做硅料的企业经历了一个窗口期-寒冬-窗口期的周期,大部分时间承担着低毛利率压力,处境艰难,最严重的时候,2012年最艰难的阶段,甚至出现了全部多晶硅企业停产或检修,上市公司集体亏损的状态,存活在市场上的生产企业数量也从2009年的40多家减少至目前十几家。硅料企业投资积极性大大下降,远跟不上硅片企业的扩张速度与预期。
近年,恰逢光伏行业下游装机需求逐年快速增长,硅料企业迎来了转机。
2010年全球光伏当年装机仅为17.5吉瓦,到2020年已经达到130.27吉瓦,今后几年有更大的预期。硅片的产能放大得更大,是实际装机量的的一倍以上,硅片预期扩张产能计划更加宏大。
虽然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产量在扩大,但是国外产能停滞,产量下降,中国多晶硅供应量(含进口)仅从2010年底的9.1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近50万吨万吨,即使剔除单耗下降等因素,供应增长倍率仍然不及后端需求扩张速度,更何况硅片环节极大地放大了实际装机规模,直接拉动的是硅料的需求,这便生动诠释了如今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矛盾的原因。
记者:硅料价格中短期是否还会继续上涨?会不会有相应的管控政策出台?
林如海:硅料接下来的价格表现,会受到能源价格改革背景下电力成本、煤价表现的影响。至于是否会有管控政策出台,要视情况而定——基于自身制造能力、市场预期的正常签单行为,采购量多余实际需求(比如超出20%),这是正常的市场采购行为,价格上涨波动也是合理市场现象。对于以上市场现象,监管层不会予以管控,毕竟,硅料企业也要拾掇好棉衣才能“过冬”。不过,对于垄断、恶意囤积行为,监管层会予以严厉打击。
从市场角度来看,多晶硅扩产节奏加快,会逐渐弥补此前的市场缺口,逐渐达到平衡,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周期,一般而言,从建设到投产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硅原料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因此无需感到恐慌。
记者: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对企业运营、行业发展有哪些专业的建议?
林如海:从企业运营层面看,随着硅料行业迎来盈利窗口期,毛利率升高,会吸引新的入局者。这些新的企业要做好面对长期波动的准备,因为十年前的入局者也是在行情好时入场的,然而大部分时间经营压力是巨大的,新企业也会像“前辈”一样去经历、穿越价格疲软周期。
从行业来看,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规模庞大,技术成熟,成本快速下降,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行业将保持高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发展会面临以下挑战:
1、多晶硅自身生产过程耗能较大,整个行业被扣着“高耗能、高排放”的帽子,极易受到政策影响。无论是多晶硅,还是煤炭,原料端企业运营多受国家能源政策控制,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近期多晶硅价格大涨,就是受到了“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使得价格具备不稳定性。
2、正如前文所说,光伏产业链链条较长,涉及环节众多,发生资源错配情况概率更高。因此,除了受到政府指导以外,光伏行业协会、硅业分会等组织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协调,让市场及时发出准确信息,从而助力市场稳健发展。
3、中国光伏的发展速度让国际社会叹为观止,其竞争优势明显,也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反制,比如遭到“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要对贸易摩擦保持心理准备与警惕性,这些摩擦除了经济问题以外,往往伴随着政治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统一协调,进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