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善,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2011年12月入伍,现系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班长,中士警衔。入伍至今,一直坚守在雪域“天路”,用青春热血铺就了人们远行大道。先后参加业拉山暴雪、“天路72拐”泥石流、怒江沟塌方等大小抢险救援行动18次。获嘉奖3次、优秀士官2次、优秀班长1次等荣誉。
对养护设备进行检修(陆文凯 摄)
光明网讯(记者丁玉冰 通讯员陆文凯)“班长,沥青车打不燃了,今天的任务又要拖延了……”“让我来!”上等兵葛冬铭琢磨不透机械故障,中士杨作善10分钟就排除困难。
皮肤黝黑、身强体壮、性格开朗……这是杨作善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别看他一天见人就笑,可在道路养护方面,是位十足的重量级人物,不仅精通刷边坡、修路肩、清边沟基础养护知识,还熟练驾驶、补沥青、砌挡墙等技能。
在中队养管路段内,只要有杨作善在,业拉山坑槽路面、“天路72拐”损坏排水渠等病害道路,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战友们都称他为“护路尖兵”。
“杨班长原来是名机关兵,刚来中队不适应,后来逐渐成长为道路养护‘小灵通’……”采访期间,上等兵葛冬铭告诉笔者。
当问起杨作善换岗的经历时,他腼腆地道出那段不愿提起的往事。2013年3月,部队调整转隶,一纸命令把他从省会拉萨调至邦达镇,面对眼前“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现实,他整天无精打采、力不从心。
“打不开新篇章,就只能停留在过去。”见状,代理排长莫未以其拉家常说,革命军人都一样,只是分工不同,我们要做到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番谈话让杨作善转变了态度。他向班长表态,换岗不换志,努力开创新局面。
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中队脏活累活抢着干,还得到了中队干部骨干的一致认可。
齐心协力修补损坏路面坑槽(陆文凯 摄)
一次,在道路养护施工中,自己的100米清边沟、修路肩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是战友们的帮助才完成。此事让他感到十分气馁。
为了不拖施工的整体进度,他主动找到中队干部,提出施工应以小组为单位,这样以达到战友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个主意不错,同意!”杨作善没想到刚提出的建议,就被采纳运用。
“班长,你们的标准总是比我高,应如何缩小差距?”“两头打桩,把线拉直,按照这根线来修线型……”刚接触养护工作,杨作善全然不知手措,但有一股钻劲,对应该掌握的知识要全面了解一番才善罢甘休。“他比较积极上进,不懂就问,我们也情愿教他。”四级警士长曹江说。
一年下来,杨作善不仅脸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皮,而且手也磨破皮硬成了茧。值得庆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养护“小白”到精通“清”“修”“补”“填”等养护技能,成为了中队有名的“道路养护尖兵”。“所有的艰苦付出,都会加倍的催促自己快速成长。”想起那段艰苦岁月,收获总是让杨作善嘴角上扬。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由于海拔高,身边的战友每年都在找机会调离,而杨作善这一坚守就是7年。他说,常年以路打交道,这段路便成了亲密无言的“战友”,我要保护好它的完好无损……
在野外就餐(陆文凯 摄)
今年3月,报告单上的“轻度脂肪肝、血红蛋白偏高、尿酸偏高、无乙肝抗体”字样让他为自己健康担忧。常年坚守西藏的官兵,加之恶劣环境下的高强度疲劳工作,中队官兵百分之六十患有高血压、脂肪肝、血液粘稠、血红蛋白偏高、脱发、指甲凹陷等高原性疾病。
中队官兵除了日常养护,泥石流、塌方、暴雪、道路结冰灾害也不分季节接踵而至,有时连续几天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入伍8年,杨作善养护了7年道路,在本职岗位上闪光发热,积累了过硬的技术和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道路养护方法,带出了一批会修补坑槽、清理边沟、修理路容的养护队伍,用行动续写了“时代追梦人”的故事。
入伍时,杨作善只有初中学历,为不断适应新时代军队发展需要,他每天坚持学习,现取得了大专学历文凭。 “短短90公里道路,我们修补的路面坑槽数以千计,有时看到一块新的沥青路面,都会情不自禁想起修补路面坑槽的岁月……”如今土路变油路,单行道变双车道,道路越来越宽,速度也越来越快。
合影(陆文凯 摄)
站在业拉山顶,丝丝微风吹拂他的脸庞;举目望远,连绵不绝的雪山勾起他的思绪。回首峥嵘岁月,青春洒“天路”的日子历历在目,笑容挂在脸颊,嘴角扬起美丽的弧线,他的青春在雪域“天路”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