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技术难题,他都能解决,每当装配作业出现疑问,现场总会有他的身影,经他琢磨出的点子,既省力又高效,车间工友都习惯叫他技改工匠……”工友们口中的他,是刚刚荣膺2017年度振华工匠称号,振华港机重工装配车间的生产主管——管林红,一个身材清瘦,个头不高,看起来很普通的中年人。
“说起管林红,他可是咱车间响当当的技改工匠,是车间技改方面的排头兵”部门王彪经理每每谈起管林红,总是赞叹不已。
小改造,大效益
“老影响生产,这可让人受不了”听着操作工对新设备吐槽抱怨声,管林红坐立不安。原来,为了适应环保要求,今年6月公司刚刚完工投产的涂装烘房改造设备,由于设计缺陷,导致设备动力小车平台比较笨重,移动时往往需要好几个人用力推,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公司为此也曾联系过外部专业厂家进行改造,但给出的方案,不仅车间作业条件一时难以满足,而且价格也叫人望而却步,一部移动平台改造费竟高的1万多元,车间10部平台可要10多万呀。
“我来试试看,或许土办法也能治大病”正当车间领导一筹莫展时,管林红主动请缨。当时就有好心的朋友劝导:不要逞英雄,外部专业厂家都难以搞定,万一弄不好,别败坏了你好不容易得来的名声。“振华工匠要有一种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勇气,否则,说什么工匠精神,岂不是空谈?”管林红对此却有自己的信念。
“如何满足各工位轨道间的高低要求、如何实现平台自动定位刹车、如何借力原有动力设施……”横亘在管林红面前的是一座座技术壁垒。为了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工友们清楚地记得,在技术攻关那些天,他往往戴着猪鼻子防毒面具在涂装车间做测试,一呆就是大半天。通过连续十天的测试谋划:在借力原有设备功能基础上,通过设计增加一款手压插销推板,以解决初始动力的改造方案在脑海里渐渐明晰。在后来的调试过程中,他又在最初设计的基础上,对手压杆、插销导向板等进行了再改进,最终实现无需人员手动操作,台车高低工位自动调节停靠的设想。
“过去要七八个人用力推,一个循环,至少要10分钟的,现在一个人操作却只要3分钟,不愧是技改工匠”操作工大刘高兴地冲着管林红直叫。
技术创新的“大拿”
管林红这个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善于动脑筋,爱钻研,特别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徒弟蔡东萌说:“我师傅身上总有种无形的力量,与他一起干活,不知不觉就会被他身上的那种精神感染”。
去年,小蔡带领班组对“天鲲号”三揽定位项目进行排装作业中,就遇到了拦路虎。根据原来设计方案,装配后主动轴与滑轮排绳总不协调,有时还会发生啃、卡现象,连续组装三次,但同样毛病重复发生,一时间让小蔡陷入了困境。
“不要沉迷于固有思路,要开动脑子,敢于创新,从另一方面入手来破解难题”管林红得知情况后,及时过来指导。管林红经过查阅工艺文件及技术图纸后了解到,与该项目的国家工信部年度重点项目,质量要求特别高,与过去常规项目不同的是,该项目过绳槽与滑轮绳槽精度公差要求较过去提高50%,差一丝也不能保证整体机构作业精准,运行自如。小蔡他们由于受车间技术条件所限,在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上述现象的重复出现。
管林红经过一番技术论证后认为,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要对原有工艺方案进行技术创新。他在征得设计同意的前提下,立足车间施工技术条件实际,通过两天的研究与尝试,硬是凭着自己的悟性与创造力,摸索出一套几何计算与激光定位相结合的技术排装方案,不仅扳倒了这只拦路虎,而且还填补了基地相关海重工装配新领域技术空白。“技改工匠、创新大拿,果然名不虚传”小蔡对此心服口服,“管大拿”的绰号也不胫而走。
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杂音所惑,时刻保持一种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初心,做一个车间响当当的技改工匠!这就是管林红心中的工匠精神,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