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各品类的销量数据变化情况;二是在不同品类中各家企业的市占率。而在各个品类的数据对比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品类4月销量都低于3月销量,这对于近期一路凯歌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似乎是有些“失常”。
挖掘机:销量环比下降
2018年4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挖掘机26561台,同比涨幅84.5%,然而较同年3月的38261台降低30.58%。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排名前三的品牌仍然是三一、徐工、卡特彼勒三家,分别占21.2%、11.7%和11.6%。然而较以往不同的是,徐工终于战胜卡特彼勒,以0.1%的微弱优势成功上位排名第二。这其中既有4月中美贸易战对美国品牌的影响因素,也说明中国品牌正慢慢崛起,不断缩短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
装载机:销量环比下降
2018年4月,纳入统计的国内25家主要装载机生产企业合计销售装载机13530台,同比去年4月份的9050台,增长了49.5%。而相较于3月的15886台则环比下滑14.8%。
压路机:销量环比下降
三一创历史最高销量
2018年1-4月,压路机累计销售7738台,同比增长28%。然而,在单个月份上,相对于3月3007台的销量,4月销量环比下降7.98%。
在3月销售的3007台压路机中,徐工销售901台,以30%的市占率位列第一。柳工和三一分列第二、三位,销量分别为423台、271台,市占率14%、9%。龙头企业中,柳工增速最快,达83%,仅次于其在2011年3月481台的销量;三一重工则创下历史最高销量。
平地机:销量环比下降 徐工继续领跑
2018年4月,平地机销量为611台,虽有36%的同比增长,但相较于3月808台的历史最高成绩,还是有24.38%的下滑。
在1-4月的平地机销售中,徐工道路继续领先,销量为640台;常林公司与柳工前四月均销售近300台;卡特彼勒与山东临工销量分别为200台。
2018年4月,纳入统计的国内11家主要推土机生产企业共计销售各类型推土机989台,同比增长44.4%,然而相较于3月的1041台下降5%左右。
在推土机这一细分品类中,相较于其他品类龙头企业的“领跑”,山推的表现可称之为“碾压”。在4月989台的销量中,山推销售730余台,占到总销量74%;山工机械以90余台销量位居第二。柳工、宣工、移山各以十台左右的差距,分别排在三至五位。值得关注的是彭浦,从 2017年3月仅3台的销量到目前50余台,销量变化十分明显。而且,自2017年10月份以来,彭浦推土机销量连续上涨,市场份额已经接近除山推外的其他几大龙头企业。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统计,2018年4月参加统计的11家主要企业共销售铣刨机121台,相较于3月的161台环比下降24.8%。
在4月销售的铣刨机中,销量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维特根80台,徐工24台,三一7台,市占率分别为66.1%、19.8%和5.8%。
摊铺机:销量环比下降 排名前三相差不大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统计,2018年4月参加统计的16家主要企业共销售摊铺机393台,相较于3月的431台环比下降8.8%。
在4月摊铺机市占率上,销售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维特根96台,徐工94台,三一70台,市占率分别为24.43%、23.92%和17.8%。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七大工程机械细分品类的销量数据趋势完全相同:同比攀升、环比下降。
在细分领域中,挖掘机市场虽环比下降,然而中国品牌却表现不俗,三一、徐工、临工等的市占率都有小幅度的增长,徐工更是以0.1%的微弱优势打败卡特排名第二;
在压路机市场,徐工继续领跑,柳工增长幅度遥遥领先,三一也由于近两年对路面设备的发力而创下271台的历史最高成绩;
在平地机领域,徐工依旧排行首位,常林和柳工表现不相上下;
在推土机领域,山推一骑绝尘,呈绝对胜利之姿,而彭浦稳扎稳打,以黑马之姿逐渐缩小与除山推外的其他龙头企业,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在摊铺机与铣刨机两大品类中,德国品牌维特根都占据榜首,徐工、三一紧随其后,而且在铣刨机领域,徐工加大发力则极有可能超越维特根排行第一。
其次,通过观察市占率排名,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推土机领域,徐工在各大细分品类中都荣膺前三,在路面设备中一如既往的表现出色,在挖掘机械中更是首超卡特成为市占率第二的品牌,由此可见徐工布局工程机械全品类的雄厚实力,无愧于全球工程机械排名中的中国第一企业!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三一也是频繁出现在前三的榜单之上,从之前只称霸挖掘机领域到现在的挖掘机械、路面机械、重卡、泵车等各领域全面开花,三一近年来多方发力的成果终于得以突显。
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客户越来越希望单个综合供应商能够满足他们所需的所有设备和服务,而从徐工、三一两大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布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多方发力、全面布局。(本文来自西南钢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