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产业园内,混凝土泵车生产线呈现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厂房外,红黄两色涂装的泵车一字排开、整装待发,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三一重工泵车的自制专用底盘配置率从不到30%快速提升至55%。由于关键零部件供应“跟得上”,三一重工的月度泵车产量,目前已达到疫情发生前的1.5倍。
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车生产线 新华社白田田 摄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工程机械整机企业的供应链遭受冲击。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副总经理蒋庆彬说,4月份,随着国内基建投资复苏,三一的泵车订单大幅增长,急需采购大量底盘,但国外底盘需要提前半年订货,受疫情影响更是“买不到”,即使订单再多也只能“干着急”。
关键时刻,三一重工自主研发生产的底盘派上了大用场。研发人员加快对底盘的验证,24小时“人停机不停”试跑,三一旗下的专用底盘工厂加足马力生产。“底盘交货期缩短到10天左右,泵车产能得以充分释放。”蒋庆彬说,三一的专用底盘不仅“颜值高”,还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受到客户欢迎。
不只是底盘,工程机械行业的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曾面临“卡脖子”问题。经过长期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三一重工学到一条“生存法则”——关键零部件不能受制于人,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三一重工车间里展示的关键零部件马达 新华社白田田 摄
在三一重工“18号厂房”中间的显眼位置,陈列的不是奖状或证书,而是三一自主研制的各种关键零部件——它们像企业的“宝贝”一样对外展示,吸引参观者驻足。
近年来,三一重工先后成立了10多家零部件公司,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及产业化。每年的销售收入中,三一重工拿出5%左右用于技术研发。
泵车臂架所需的高强度钢过去依靠进口,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带头人易小刚带着研发团队“攻关”。“第一批钢板做试验时‘扭成麻花一样’,根本没办法用。”易小刚说,经过两年时间上万组试验,钢板强度最终达到1800兆帕,突破了高强度钢的瓶颈。
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三一重工已成功研制专用底盘、发动机、高强度钢、控制器、油缸、泵、阀、马达等关键零部件。“我们现在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基本告别了‘卡脖子’。”蒋庆彬说。
三一重工自产的发动机已应用于各类工程机械和重卡 新华社白田田 摄
尝到自主创新的“甜头”,三一重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三一重工泵送公司研究院的研发人员由一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250多人,其中研究生占80%左右。
“关键零部件过于依赖国外,产业链就会很脆弱。”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三一的国产配置率不断提高,今年进一步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