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

-2015.12.22-

玉柴重工 永远在路上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晓东

出品: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撰文:张成美

  在北方被雾霾重度“轰炸”之时,笔者一行第一次来到了古朴而神奇的岭南古州——玉林,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玉柴就坐落与此。此行除了参加“玉柴重工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第二季“玉柴最美机手全国总决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采访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重工)总经理梁晓东。终于,在当天活动结束后,笔者见缝插针地采访到了忙得几乎脚不沾地的梁晓东。

  缘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梁晓东是土生土长的玉林人,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叫做“玉林土著人”。1993年,在天津科技大学工程机械设计专业毕业时,虽有国家双向选择的政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玉林,进入玉柴。为何会如此认定玉柴?梁晓东笑称是小时候种下的缘。“我们小时候,农村的电还不是很普及,也不能整天在家看电视。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出去淘,村里的大米加工厂是我们最常去的据点。大米加工厂的柴油机就是玉柴的,那个牌子的样子我如今回想起来都记忆犹新。”


  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后来的上大学,读工程机械设计专业,进入玉柴重工,一切想来都像是冥冥中注定一样。
如今,梁晓东已经陪伴着玉柴重工度过了20多个春秋,各个岗位机种几乎都经历过了,也让他从中体会出每一个岗位都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让我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准确地把握事情处理的关键所在。”20多年的成长蜕变,梁晓东将今天的成绩归功于玉柴提供的优秀平台。“玉柴就是我家”这是梁晓东内心最质朴的表达。

  “水泥路”阻不断玉柴人的自强不息

  如今的玉柴小挖,早已名满全国。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于小挖还处在完全没有概念的阶段。玉柴重工率先开发小挖市场的时候,因为地处交通相对滞后的玉林,也曾遭遇各种拒绝。梁晓东回忆说,当时有个外国投资方要来玉柴考察,公司派人到南宁去接,经过六七个小时的颠簸,好容易来到玉林,看了一眼玉林的路况之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时候玉林的道路真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啊,又是水又是泥,一下雨比土路还难走。”


  1999年,玉柴重工板块进行重组,认定小挖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的外资方决定放弃。但是,玉柴人却不服输,玉柴重工板块正式独立出来,成立分公司,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当时人们对小挖完全没有概念,也不知道小挖到底能干什么”,梁晓东说:“那我们就现场示范,让大家看到一台小挖原来能做这么多事情,能顶二三十个劳动力。”慢慢地,玉柴小挖开始在国内打开市场,也可以说,国人对小型挖掘机的认识也是自强不息的玉柴人一点点培育出来的。

  劫后余生  玉柴重工一直在路上

  在梁晓东的记忆中,除了1999年的重组之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有一件,那就是2013年的“债权危机”。与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一样,在市场经历井喷式增长之后,随之而来的断崖式下跌让玉柴重工一度陷入困境。坊间也有各种传言,但是梁晓东坚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最终,在玉柴集团和政府以及各大经销商的鼎力支持下,玉柴重工挺过了难关。“现阶段,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信心,不管是内部员工,还是经销商渠道,不言放弃,坦诚相待给了我们完善体系的信心和力量。”

  在“玉柴最美机手全国总决赛”的现场,笔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个机手与用户,动辄十几年的使用经验,玉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很多用户,都是从最初的普通农民用着我们的挖掘机实现了发家致富,因此,他们对玉柴的感情很深”,梁晓东说:“让产品为客户带来最高的价值回报是玉柴重工一直的追求。” 当前市场的低迷对于玉柴重工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做好产品储备,玉柴的新产品在高温、高热、高湿、高原、低温、高寒地区的测试均得到客户高度评价。

  谈及未来,梁晓东说,经销商渠道和供应链渠道建设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把经销商做小做精,加密渠道,同时优化提升我们的供应链渠道。”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起点是广西,东盟的桥头堡也是广西,玉林也正在对接“一带一路” 政府搭台送企业“出海”,所有一切对玉柴重工来说,都是机遇。

  梁晓东说,他对玉柴的感情很单纯,因为玉柴就是家;他对玉柴的感情又很复杂,因为对这个“家”有自豪,有感恩,更有责任。“60多年来,无论在多困难的条件下,玉柴都排除万难,一路成长着。现在,玉柴重工要更加坚定走下去的信心。作为玉柴的一份子,我只有一句话:玉柴重工事业,永远在路上!”

上一屏
下一屏